4、朋友性缘关系。
因为是朋友,性情相通,趣味相投,容易互相影响走到一起来。如周佛海、陶希圣、梅思平都是20世纪20年代“孤军社”的成员,后又共同组成“低调俱乐部”、“艺文研究会”。他们长期是好友。
项致庄,周佛海旧友。抗战之初,周佛海经常与项致庄闲谈,大发低调谬论,“项致庄亦多附和”。1943年1月,周佛海推荐项致庄为参谋次长、代理总长。孔力行,周佛海旧友,周认为“此人尚能干,可以做事”,答应“为其设法谋一次长”。张永福,伪国府委员。作为老同盟会员,华侨中附逆第一人,与汪精卫是数十年的老友。曾醒,这位被人称为“三姑”、汪伪国民党中央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女代表,与汪精卫夫妇是莫逆之交。
陈公博加入汪伪集团,朋友关系也是起了作用的。汪精卫到达河内时,陈公博还留在成都,他出走时曾向蒋介石表示是劝汪精卫不要走得过远,得到了蒋的同意。但几次劝汪精卫不成,陈公博便到香港去做寓公。1940年11月,高宗武、陶希圣脱离汪集团,从上海潜往香港,并公开揭露1939年汪精卫与日本方面进行卖国密约谈判的内容。“高陶事件”发生后,汪精卫处境艰难,陈璧君到香港找陈公博,希望他以友情为重,助汪一臂之力。陈公博朋友意识很浓,认为当年他从美国学成回国后是汪精卫将他拉至门下,悉心培养,现在理当抱答,于是便答应了陈璧君。陈公博投敌,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汪精卫个人的政治忠诚,但造成这种政治忠诚的原因,不是陈公博的政治道德有多么高尚,而是朋友之谊难违,知遇、栽培之恩难忘的综合结果。
可见,朋友性缘关系在汪伪政府的人事中是起了作用的。
5、师生、同学学缘关系
在学缘关系中,周佛海与几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师生缘显得特别突出。周佛海曾任黄埔军校的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一些黄埔军校的失意学生投靠周佛海这位老师。如谢文达,黄埔一期生,曾任国民革命军团长,混得不近人意,后在上海做生意。汪伪政府成立后要发展军队,他便主动与周佛海套近乎,拉关系,见面一口一个“老师”,执弟子礼甚恭。周佛海将其嘉勉一番,委以兵权:其先任和平建国军第十四路军司令,后周将其拉入自己的“亲军”———中央税警学校任校务委员,再后周又推荐其为暂编第十师师长。刘启雄,黄埔二期生,1937年11月参加南京保卫战时身为旅长,城陷时躲避于难民区。汪伪政权建立后,他投奔老师周佛海,周佛海举荐其为军官训练队总队长,后又推荐刘为伪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兼教育长,掌握该校的实权。1943年9月,周又调其担任警卫一师师长。刘夷,刘峙的侄子,黄埔二期生,因得到老师周佛海的关照,任伪第二军军长,对周佛海这位老师非常顺从。
张一鹏,伪司法行政部长、司法部长,是汪精卫留学日本时法政大学之同学。袁愈诠,伪政府政务参赞,内政部次长,是顾宝衡(伪粮食部长)在日本时的老同学。武仙卿,伪宣传部宣传指导司司长;沈巨臣,伪宣传部委员兼第三处处长;鞠清远,伪宣传部委员。三人均为陶希圣之学生。黎世衡,周佛海之同学,周答应“设法任其为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后黎任伪中央政治委员会教育专门委员会主任。
上述裙带关系有时交错在一起,既是好友,又是同事;或既是同乡,又是好友;或既是同事,又是同乡;甚至同事、同乡、好友混为一体。
可以说,最早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的陈璧君、陈公博、周佛海、高宗武、陶希圣、梅思平、曾仲鸣、林柏生等8人,几乎都用上述裙带关系繁衍、扩大了汉奸集团。汪精卫汉奸集团繁衍中裙带关系极为明显、浓厚,是汉奸集团、汉奸政权人才缺乏的重要表现。汪精卫自以为凭自己在国民党中极高的地位和声望,一旦首倡“和平救国”,追随他的人一定不少。然而做汉奸终究是国人中的少数无耻败类所为,事实令汪精卫大失所望。汪精卫曾对云南的龙云,广东的张发奎以及广西、四川等地的地方势力派寄予很大的希望,但事实上未能如愿。汪精卫曾交给周化人一笔钱,要周代交跟自己多年的在渝“中委”每人3000元,并口头关照:如能来归,自然欢迎,此款即备作离渝旅费;若不能离开,亦请收下以备缓急之用。结果,虽有12人收了3000元,但没有一个人离开重庆。汪精卫尤其盼望王懋功能加入“和运”队伍:“东臣(王懋功的字)如能来,全部军队交他负责。”且曾两度在上海约见王懋功的妻子,做其思想工作,并送数千元。但王始终没有出来,令汪精卫非常失望。
人才缺乏,是汪伪政府一个无法克服的“瓶颈”。关于此点,在扩大、繁衍汉奸集团中用尽各种方式,不遗余力网罗“人才”的“和运”军师周佛海有切肤之痛。汪伪政府成立前,周佛海感觉目前所缺乏者,不在经济而在人才;局面日益发展,人才更不敷支配也”。他“预计维新政府结束,国民政府接收之前后,人事上、事务上必繁剧异常,较之代表大会之准备,当困难数倍;而事务人员又正缺乏,未知如何应付。汪先生以下之同志中,鲜有虑及此者,将来必致手忙脚乱也”。汪伪政府刚成立时,周佛海曾直言,政府中人能力不足,人才缺乏:“部长中有行政经验者甚少。大都热心有余,能力不足。??各部长中,不仅于技术有研究者甚少,且多不懂此中道理者,前途殊觉悲观。”“余常自愧能力薄弱,今竟为政府中之佼佼者,人才缺乏可知矣。”1942年12月29日,汪伪政府成立近3年,周佛海还是说:“回顾我政府人才之缺乏??殊令人焦急也。”1943年3月3日,周佛海在日记中记载:“年来苦心网罗人才,而人才实不易得。甚矣,人才之难得也!”
人才缺乏,充分说明叛国投敌做汉奸为国人所不齿,汉奸政权没有群众基础,极为脆弱。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何德廷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