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改革:影响全世界的“斯大林模式”
2009年08月18日 09:55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改造过程中,在强大的阶级斗争压力下,用强制乃至暴力的手段,实行称之为斯大林的超高速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的道路。

4.以公有经济为基础和以产品经济观为理论,建立起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5.在民族问题上,历史实践表明,斯大林实际上是把联邦制度变形为事实上的单一制,斯大林执政时期,随着政治权力日益集中在中央,集中在斯大林一个人手里,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自主权大大削弱,民族自决权的原则实际上流于形式。

6.斯大林模式在对外关系方面,往往表现为实行扩张与霸权主义。斯大林的扩张与霸权主义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在国际主义和世界革命的旗号下进行的;二是重点放在意识形态方面,斯大林把他的社会主义观强加给别人,让别国接受,俯首听命;三是国内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其推行霸权主义最为有效、最稳妥的手段。

7.一系列赖以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如“一国社会主义”;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尖锐化”;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最高形式;社会主义是产品经济;个体农民是“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等等。

这里需要指出,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构成斯大林模式的一些主要方面,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互为条件。

斯大林模式主要特点

随着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研究的深入,对斯大林时期确立的斯大林模式的认识也有了很大变化,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它是社会主义的严重变形和扭曲。这里仅介绍一下苏联国内有关人士的看法。布坚科认为:“根据现在的全部情况,是否应当这样说才是正确的:由于30年代末我国历史性建设新社会的特点,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是斯大林式的,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所预见的社会主义”。有些学者把斯大林模式视为“国家社会主义”、“早期社会主义”或“封建社会主义”。

为了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苏联在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上,有的学者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廊,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

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

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承认合作社是社会主义生产的一种形式;

在防止官僚机构为所欲为的条件下保持“坚强有力而灵活的”国家机关,人民对它的监督;

考虑劳动者利益的多样性;

实行生产者同公民之间的横向联系而不一定非通过国家不可,允许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民团体;

劳动者积极参加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坚持不懈地扩大民主;

在多民族国家条件下公正地解决民族问题。

学者有关斯大林模式主要特点的看法较为一致,或者说大同小异。《消息报》政治评论员鲍文认为,需要彻底改革的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

在生产资料广泛、彻底公有化基础上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最大的硬性集中;

社会实践划一,不考虑地方条件的多样性、群众利益的分散性以及精神、智力领域不可避免的、有益于发展的多元化;

经济过程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法,忽视价值规律;注重粗放式经济增长,极力追求数量和有损于质量的标准(虽说质次仍以量大为好);

明显的收缩,党和国家生活民主准则形式化,不实行公开性,抛开“下层”和党员基本群众通过重大决议;从肉体上消灭被怀疑为对“领袖”、对政治制度不规矩者;

文化贫困,社会科学瘫痪,历史自我意识,自我批评衰退,为现实辩护,在意识形态上编造神话,令人苦恼的、毒害社会生活的言行不一。

这里不能不提到苏联学者B.基谢廖夫的看法。他认为,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是:

“全面集中管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将行政命令方法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直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立强制性劳动的集中营;

粗放和浪费的经济与政治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评价成果;

否认从前的民主化形式的价值,取消群众管理和民主制度的形式;否认自治思想,政权的神圣化直至个人崇拜;

社会生活甚至不受形式的民主程序控制;把党和国家的机关结为一体;执行机关监督选举机关;执法机关脱离法律和社会,其结果是独断专行。”他接着指出:“所有这些变形的‘兵营式共产主义’的特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之奋斗的自治社会主义和社会解放的理论是格格不入的。”

我们仅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到,对斯大林模式主要特征的看法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认为,斯大林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是不相同的。这表现在:从政治上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近期目标是发展民主,使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而长远的目标是,运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权力,消灭阶级与阶级对立存在的条件,使得社会成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共产主义与“真正的人道主义”是划等号的。从所有制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将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统一,它是“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认为:这种所有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相互密切相关的本质内涵:一是劳动者集体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任何个人均无权分割生产资料;二是在用于集体劳动的生产资料中,每个劳动者都享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这就是“在自由联合的劳动条件下”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相统一的具体形式。可见,不论从政治还是从经济上看,斯大林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相距甚远,它不可能到达科学社会主义的彼岸。斯大林模式与列宁晚期对社会主义所设想的轮廓也是不相同的。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