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曾经为中国人奉上过一本通俗历史的名作——《万历十五年》,用一个平平无奇的年头叙说了大明王朝二百多年的兴衰。公元1977年对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而言,也是类似的年头,这一年里,没有领导人逝世,没有权力的大洗牌,甚至连那场将苏联拖入泥潭的阿富汗战争也没有发生。然而,在这样一个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力量空前削弱,苏联几乎全面压倒美利坚的“盛世”里,它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或者说,当它放弃了改革机会之后,一切的浮华只能是过眼云烟……
 
苏联领导人
 

时任领袖 勃列日涅夫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

1964年10月柯西金出任部长会议主席,成为苏联政府实际的首脑。【详细】

 

苏维埃最高主席团主席 波德戈尔内

1965年12月9日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77年6月16日因“健康原因”被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解除职务退休。 【详细】

 

苏联外交部长 葛罗米柯

1957年2月,葛罗米柯被任命为苏联外交部部长,开始了他近30年的外交部长生涯。1970年8月12日,葛罗米柯代表苏联政府签订了《莫斯科条约》。【详细】

 

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 安德罗波夫

1967年安德罗波夫被免去苏共中央书记职务,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1982年5月又重新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 【详细】

 

苏共中央总务部部长 契尔年科

1965年7月——1976年3月任苏共中央总务部部长,主管党中央领导人的内务、行政、文书和安全等工作。1966年8月起连续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详细】

 

末代苏共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

1966年9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市委第一书记,1968年8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二书记,1970年4月任第一书记。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详细】

 
“强大”的苏联

在1975年赫尔辛基会议签署的《最后文件》中,苏联战后取得的成果,特别是苏东国家的边界得到了最终确认。苏联与美国的差距缩短,基本达到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目的。这一时期苏联社会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动乱,由于柯西金改革的刺激,第八个五年计划是自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详细】

苏联的经济

70年代的苏联整个经济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比美国低一倍,苏联从美国进口的粮食要比在国内生产的便宜一倍。1979年苏联生产的产品总额不超过美国的60%。70年代末苏联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的37%,同时苏联人均消费水平在世界上排名第77位,苏联的医疗保健开支只占国民收入的4%。【详细】

苏联民生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sulian1977/200908/0813_7734_1300907.shtml

人们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长期短缺,人民的需求与国家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出现了在边远地区只向几类居民(哺乳妇女、参加过战争的老兵、重病患者)凭票供应某些食品的情况,到上世纪80年代初,苏联全境只有莫斯科、列宁格勒、加盟共和国的首都和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城市,供应情况好些。【详细】

 
 

勃列日涅夫时代确立了苏联超级大国地位

至70年代末期,苏联取得了与美国在战略核武器质量上的真正均势,常规军事力量则有胜出趋势。美国已经丧失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对苏联的压倒性核优势。常规力量方面,苏联不仅继续保持陆军强国地位,同时针对美国的海军优势,也开始了海军向远洋进攻性战略的转变,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即已建成了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至此,苏联已经确立了其名副其实的世界超级大国地位。【详细】

 
 

经互会:社会主义阵营的《关贸总协定》

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苏联为首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简称经互会。1949年1月,苏联、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建立该组织,同年4月举行第一次会议,正式宣布经互会成立。1973年后,芬兰、伊拉克、墨西哥和尼加拉瓜同经互会签有合作协定。经互会在其解散之前,共拥有4.5亿人口,成员国虽然只有10个,但是却遍布欧洲、亚洲和美洲三大洲。【详细】

 
 
 

20世纪美苏争霸:争锋相对 无时无刻

战后美苏争霸格局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苏联是从赫鲁晓夫开始,有了同美国争霸的欲望,但它缺乏争霸的实力,因而采取迂回战术,在不触及美国重大利益的前提下,插足到不属于西方势力范围的新独立国家,进行和平渗透。而到了70年代,苏联的力量上升到已足以同美国争霸,美、苏才真正摆开争夺霸权的阵势。整个70年代,苏联处于战略攻势,对美造成很大压力;美国居守势,以图稳住战略阵脚。【详细】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sulian1977/200908/0813_7734_1301234.shtml
 
美苏:竞争无处不在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中,苏联人一度占尽了风流,总是与一连串的“第一次”联系在一起: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名女宇航员上天……

导弹危机  

“冷战”开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美苏之间对峙和斗争的主要场所是在中欧和远东地区,也就是说阵势始终摆在苏联的大门口。对此,苏联人,特别是赫鲁晓夫是愤愤不平,于是便决心寻找机会改变这种局面。【详细】

争锋中东  

以色列1967年6月5日至10日出动陆、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发动闪电式袭击,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有证据表明,战争是前苏联蓄意策划的,目的是为了终止以色列的核计划。而以色列最危险的时候,美国曾考虑直接出兵支援以色列。【详细】

海上对峙  

1973年美苏之间发生了冷战期间最为严重的海上对抗事件。这次危机见证了此前10年未在地中海部署海军力量的苏联如何通过十年的畸形发展,成为真正世界两极之一。【详细】

 
 

列宁时代:年幼的苏维埃政权与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军事共产主义”实行过程中成熟起来,俄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个体小农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不顾农民经济的特点,不顾农民的愿望和要求,靠强制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在严重的危机面前,具有民主作风和务实态度的列宁,毅然在3月中旬召开的党的十大正式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我们帮助农民,是因为不和他们结成联盟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政权,就谈不上保持政权”。【详细】

 

“钢铁”斯大林

苏联第三代领导人 赫鲁晓夫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是从一个十字路口开始的,列宁在逝世前实际上已经开始考虑将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之前并无先例,该如何走谁都没有标准。如果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病症,那自由的缺失就是计划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斯大林时期苏联模式最重要的弊端。 【查看详情
赫鲁晓夫最初的改革是从1953年9月开始,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为一段落。这一阶段的改革包括在经济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农业管理体制,在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揭露社会阴暗面等,在外交上积极缓和国际局势等。这一系列改革调整为苏共二十大作了重要准备。 【查看详情
70年代末期,苏联取得了与美国在战略核武器质量上的真正均势,常规军事力量则有胜出趋势。美国已经丧失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对苏联的压倒性核优势。常规力量方面,苏联也开始了海军向远洋进攻性战略的转变。至此,苏联已经确立了其名副其实的世界超级大国地位。【查看详情
 
苏联往事

《布列斯特和约》与列宁 ——

《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

大清洗运动——

1934年12月,联共(布)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在列宁格勒被人暗杀了…

苏联一五、二五计划——

1925年12月—1932年;成就: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斯大林模式成为有别于资本主义道路的第二条道路代名词。

卫国战争:为俄罗斯自由而战——

1941年6月—1945年5月,在第二世界大战中,苏联人民为反对德国及其盟国,保卫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正义的解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苏联卫国战争。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赫鲁晓夫在1956年2月25日苏共二十大上做的一个秘密报告,赫鲁晓夫的杀手锏是:“反对斯大林搞个人崇拜”。

匈牙利事件——

11月4日,以卡达尔·亚诺什为总理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政府宣布,已向苏联提出请求红军部队帮助恢复国内秩序。苏军进入布达佩斯,纳吉被捕并被处死。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停滞的“盛世”

 

勃列日涅夫结束了赫鲁晓夫时代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其间没有发生过任何值得一提的社会动乱。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这些矛盾与危机在八十年代末期总爆发,最终导致苏联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后不到十年时间分崩离析。了解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了解历史,这面镜子可以给我们以警示。【详细】

顽固僵硬控制思想领域

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运动,起初是为了抗议官方对斯大林的重新美化和终止赫鲁晓夫的意识形态自由化,很快他们就表现出了相互之间的政治分歧。唯一的共同点是对苏联的政治高压不满,要求民主和自由。【详细】

老人政治横行 丧失活力

最高领导层的病态和老化的特点,在每年十月革命节阅兵式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当苏联人看到老态龙钟的勃列日涅夫发表断断续续和含混不清的讲话时,人们在厌恶的同时都认识到:这个国家已经病入膏肓了。【详细】

不治之症:特权和腐败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sulian1977/200908/0817_7734_1305472_3.shtml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社会贪污、腐败和特权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勃烈日涅夫的权力是建立在他欣赏、提拔的亲信们的“团结”和“稳定”基础上的。对于他的亲信,无论多么腐败无能他都予以庇护。【详细】

勃列日涅夫时代 苏共丧失了全社会最后一丝的信任和期待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半个世纪以来最具扩张力的斯大林主义已经不可避免地显示出衰败的迹象:群众的革命激情都已被诺言无法兑现的冷漠所取代,社会主义理想被长期以来生活必需品的短缺所磨蚀,苏共渐渐缺乏活力,官僚机器越来越懒散和耽于谋取私利。苏联社会公众出现了普遍的苦闷、彷徨和冷漠情绪末日心态出现在每个人的心头。怠工、酗酒、劳动纪律松懈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普通群众,在苏共高级官员中也弥漫着怀疑的情绪。【详细】

 
苏联往事二

中苏同盟破裂 ——

中苏从1960年初就开始了论战,要争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其他政党对自己的支持,两党开始角逐国际共运领导权

美苏太空争霸拉开序幕——

第一次发布有关太空飞行的正式报道时,莫斯科电台的一名广播员激动地说:“苏联已成功地将人送入太空。”

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启——

1964年10月11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了讨论撤换赫鲁晓夫的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对赫采取了特殊的保安措施…

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1969年春,苏联扶植了由古斯塔夫·胡萨克领导的新斯大林主义政权,该政权毁灭了1968年的所有自由成果。

苏军入侵阿富汗——

苏联认为自己对阿富汗的控制受到了严重威胁。1979年9月底,勃列日涅夫决定对阿富汗进行武装干涉…

受抵制的莫斯科奥运会——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列宁: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清算,清算

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国在1921年春天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国家资本主义,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即新经济政策的国家资本主义。列宁坚信沿着国家资本主义的路线前进,俄国就能在组织国家资本主义和文明程度方面赶上其他民族,把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同时列宁也确信“这是一条引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路线”。【查看详情
在斯大林看来,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不算加入马克思主义总宝库的新贡献。自斯大林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观点转而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之后,实际上已经开始形成与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完全不同的理论框架。斯大林通过非国家资本主义路线建立起来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公有制并存的社会就其本质而言,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查看详情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为苏联的改革和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解决粮食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农业改革上削减农业税等措施具有历史进步性。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其改革缺乏理性思考,在作法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查看详情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主持、推出“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的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曾经使苏联经济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新经济体制很快就被斯大林模式的旧体制所吞没,消失得无影无踪,苏联也因而丧失了冲出斯大林模式狭窄樊篱的大好时机,柯西金改革的悲哀已经预示着苏联的命运了。【查看详情
 
俄罗斯的苏联印象
 

20年后俄罗斯民众对苏联感觉复杂

 

列宁: 根据2008年俄罗斯一份民意调查报告,有42%的被访问者对列宁有好感。

 

斯大林:到2003年,俄罗斯有40%的受访者同意约瑟夫-斯大林是“最杰出人物”。

 

勃列日涅夫:民调有3200人参加,其中31%的人愿意活在勃列日涅夫时代。

 

苏联解体启示一: 警惕官僚特权阶层

 

苏联“亡党亡国”的悲剧,正是官僚特权阶层与亲西方社会精英联合行动的结果,是官僚特权阶层——社会精英的一次集体背叛。在剧变后的俄罗斯,那些掌权的政治精英和发财致富的经济精英大都就是苏联时期的各级干部。据俄科学院社会学所1995年的调查,当时在俄总统周围和政府部门任职的政治精英,有74%~75%来自苏联时期的干部,而那些发财致富的经济精英,则有61%来自苏联时期的干部,特别是共青团干部和经济领导人。 【详细】

普列汉诺夫

但我毫不怀疑布尔什维克及其已失去阶级特性分子为取向的意识形态最终必将垮台。这是时间问题,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非凡的人物只能加速或延缓这一进程。【详细】

哈耶克

通过马克思主义可以达到自由与平等的信念的完全崩溃,已经迫使俄国走上德国一直在遵循的相同道路,即通往极权主义的、纯粹消极的、非经济的、不自由不平等的社会。”【详细】

毛泽东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sulian1977/200908/0818_7734_1307961.shtml

“赫鲁晓夫在‘反对个人迷信’的幌子下,丑化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实际上是为在苏联复辟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破坏计划经济,瓦解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详细】

戈尔巴乔夫

落日余晖照红场

冷战的关键词是政治,而最终决定两大阵营命运的却是经济。上世纪70年代,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都遭遇了瓶颈。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自我反省,向经济注入更大剂量的市场化因素进行自救;苏联和东欧,终因固守旧有模式导致经济溃败,继而引发社会动荡。【查看详情
必须坚定地推进民主化、公开性建设,但决不能急于求成、一步登天。实行民主化,引入人民群众参加到权力决策体系中来,是保证改革不背离群众愿望的唯一办法。但是,搞民主化不能急于求成。成熟的公民社会是民主的基石,没有公民社会作为支撑的民主革命必然会昙花一现。 【查看详情
苏联解体证明:由一些精英掌权是不持久、不稳定的。这些掌权者最终认识到,维护社会主义不符合自己的利益;符合自己利益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同时,他们又握有实现转向资本主义的权力。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解释苏联解体,也适用于东欧的剧变。因此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查看详情
 
异议者们
 

我相信,社会主义代表了人类对平等、公正、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也许,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历史为人类准备的仍是官僚奴隶制度…我不会为新的剥削者鼓掌呐喊,不管新的剥削制度怎样是“历史的必然”

普列汉诺夫  

俄国迫切需要以优秀的民族传统、关于民主、政治自由权利、人道和社会公正的现代观念为基础的先进的意识形态。【详细】

索尔仁尼琴  

有一种叫做索尔仁尼琴的良知与坚守,他以批判者的方式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不为当时的政权所宽容,而不得不半生漂泊。先是因对斯大林的不敬之词,索尔仁尼琴在苏联监狱中度过八年,接着又遭到流放。【详细】

麦德维杰夫  

罗伊·麦德维杰夫因全面肯定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主张复兴和革新列宁主义,把苏联社会主义从扭曲的斯大林主义桎梏下解放出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反对派” 【详细】

萨哈罗夫  

他的原则是不做奸臣,也不做“忠臣”,就是“不做臣民”,坚持他所认识到的真理。在他的人生字典中自由高於民族,个体价值大于国家。或者说真理大於爱国。【详细】

西尼亚夫斯基  

“苏联时期我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在侨民中我是莫斯科的代理人,而我并没有改变立场,说的是同样的话,艺术高于现实。”苏联解体后他仍然被说成永远是反对派。【详细】

勃列日涅夫结束了赫鲁晓夫时代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其间没有发生过任何值得一提的社会动乱。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这些矛盾与危机在八十年代末期总爆发,最终导致苏联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后不到十年时间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