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孔子,他是中华之日月,孔子学说将对人类发展作出持续贡献
在孔子对天和天命的感知这方面,葛兰言作了精准的论述:“在孔子的个人思想中,宇宙秩序的观念既是一个中心概念,亦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它与一种特殊的宗教式信仰相对应。孔子有着尊崇天意的冲动,他相信天意支持着他教化世人的使命;相信他的心灵与天意相通。”葛兰言或许有些仓促地概括道:“弟子们并未继承孔子的信仰。”
因此,正是他们,使得理性主义的西方人将孔子学说视为一种厚古且纯粹流于表面的道德。人们由此忽视了这一点,即:对于寻求“中庸之道”的人而言,能够到达“中庸”的“道”是由“上天的行动”来决定的。孔子通过观察与学习达到了对世界的理性感知;但经验和谦恭使他不会利用这种感知来制定某种被视为通向崇高伟大、通向幸福的合理“体系”。
■对孔子思想中的精神性应予还原
孔子认为,“君子”应促进世间的和谐。为此,他要行“仁”——“人类的德行,对他者的仁慈、自由、普遍且无私,人对上天之德的分享”。
这只是简单的道德吗?连被视为信奉无神论的当代中国都在其中觉察出一股“精神力量”。我们应将其所有的道德价值和精神价值归还给儒学:道德上,它支配着与他人的关系;精神上,则支配着与宇宙的关系。智慧约束着孔子“窥探上天奥秘”的企图。
我们研究孔子,以了解是什么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璀璨精华。一直以来,中华文明仅强调义务、团结、习俗和礼教,而忽视了权利。这种权利源自儒家所禁止的思辩:法律是习俗和经验的产物,其原则和礼仪是由时间即经验所决定的。这种经验自身也在不断变化,尽管变化有好也有坏。这是道德的教训?不,是历史的教训!看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正是在历史中,记录下了要建设、或要经受的未来。
■孔子思想的回归是中国人对中国之道的再认识
孔子在官方语言中的回归、在许多中国人的思想及情感中的回归,即为“道”——忠于自身的中国之道——这种灿烂的文明,在其最光“华”夺目的时刻,“对人类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一旦它重新发现了2500年以来一直指引它入“道”,授予其真性之人,它就会持续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他,正是中华之“华”的源泉,只要借助他,这道“光华”就将“永恒”!这道“光华”就能超越国家的疆界,肩负启迪人类的神圣使命。
儒家弟子们在中国通向未来的征途中已经注意到了孔子学说,希望他们能够利用这一点,不断从外界接受启迪;在他们看来,这些启迪为的是国富民强,它们不仅来自于思辩哲学,也来自于技术、法律和其领域;而他们更会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吸收它们,使它们适应中国!孔子思想的普遍性使儒家伦理得以让全世界的人们重新关注人的责任和尊严,这与西方的极端自由主义的主张恰恰相反;相应地,儒家伦理会从全世界吸收最为丰富的启发,将它们中国化,再献给中国同胞。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瓦尔特 戴焱淼
编辑:
石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