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翻译名著连“庚子赔款”英文名都认不出
2009年12月01日 11:45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同章第三节“革新派僧侣”,评述谭嗣同在杨文会门下学习佛学:“这些佛学研究为他日后的著作《仁学》奠下了基础,这部著作在道德、政治等问题上提出了鲜明的、离经叛道的观点,指出‘清王朝自始至终没有平等’。”(第18页)引号中“清王朝自始至终没有平等”一句,本是引用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徐中约(Immanuel C. Y . Hsü)英译本(Intellectual Trends in the Ch'ing Period by Liang Ch'i-ch'ao,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中的话,原文是“...still it broke so entirely free and independent of the fetters of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that it had no equal throughout the Ch'ing period”(p.108),说的是谭嗣同《仁学》一书“其尽脱旧思想之束缚,戛戛独造,则前清一代,未有其比也(had no equal throughout the Ch'ing period)”,并非如汉译本所妄译的什么“清王朝自始至终没有平等”。

同节叙述章太炎(章炳麟)因“苏报案”和邹容一起下狱,两人在狱中研读唯识因明学经论一事曰:“他还向狱中的难友邹容讲解经文,他对邹容说:‘如果你能读懂这些书,掌握其真义,就不会因在狱中度过三年时间而悲哀。’”(第18页)这段话尉迟酣引自杜呈祥(Tu Ch'eng-hsiang)《邹容》(南京,1946年)一书。杜书我未见到,但原文定是来自章太炎撰、于右任书《赠大将军邹君墓表》:“两人日会聚说经,亦时时讲佛典,炳麟授以《因明入正理论》,曰学此可以解三年之忧。”汉译者以尽量将译文还原到汉文原文为译书标准,可惜此处未能还原到《墓表》。近刊《于右任〈赠大将军邹君墓表〉》(文物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影印出版了上海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所藏于右任亲笔《墓表》,可惜此件墨宝经过剪裱重装,刚好少了尉迟酣引用的那句话。

第四章“居士佛教运动”第三节“居士地位之提高”(“The growing role of the laity”),描述了北京弥勒寺中僧侣和居士的同修生活:“然而,僧俗之间的差别还是存在的。居士不参加僧人的早晚课;他们穿普通中式服装,而僧人则着‘长衣’……一起在晚修时吃‘放参’,而且都有得到单独指导的权利。”(第70页)“长衣”原文是“ch'ang-kua”,应还原作“长褂”。“放参”(fang-ts'an)是禅林用语,指因临时有事而放免晚参(晚上的坐禅),后转义指放参后所吃饭食,汉译本的还原是正确的。只是“单独指导”(private instruction或tutorials)一词,原文说是“ch'ing k'ai-shih”,汉译本还原作“亲开示”,但实际应作“请开示”。

这类佛教术语还原问题,第四章里还有不少。比如汉译本把“precentor”和“succentor”还原成“主法”和“维那”,却不知道“precentor”才是“维那”(一种僧职),“succentor”应作“悦众”(也是一种僧职)。“董事”(patron或yüan-hu)应作“院护”。在这一章里,汉译者还多次把“惟幻”(Wei-huan)误读成“苇舫”(Wei-fang)了。这都不难从尉迟酣《晚清民国佛教修行制度考》一书后面所附“英汉字汇引得”(Glossary Index)查到。

第五章“建筑与出版”开篇绪论部分,第73页脚注1列举民国时期重修的塔庙曰:

……天童寺镇莽塔重修于1918至1922年间(关野贞、常盘大定著《支那佛教史迹踏查记》,卷五,图版108、116)。大约同一时期,天台山万年寺(同上书,卷四,图版67-69)与长沙开福寺(《现代佛学》,1959年,第13期,59:11:28)也进一步作了重修……洛阳白马寺重修于1924到1935年间。……关于1929年鸡足山楞严塔的修建,参见丁信武(音译自Ting Sing-wu,译者注)《美丽的中国》,香港,1955年,第82页。

天童寺的“镇莽塔”(Chen-mang Pagoda)应作“镇蟒塔”。记载这件事的是关野贞(Sekino Tei)、常盘大定(Tokiwa Daij)合著的《支那佛教史迹》(Shina-Bukky shiseki),而《支那佛教史迹踏查记》(Shina-Bukky shiseki tsaki)则是常盘大定独撰的著作,译者把两本书搞混了。“《现代佛学》,1959年,第13期,59:11:28”原文是“Hsien-tai Fo-hsüeh, 59.11:28, Nov.13,1959”,指《现代佛学》(Hsien-tai Fo-hsüeh)1959年11月13日(Nov.13,1959)出版的当年第11期第28页(59.11:28)。1959年时,《现代佛学》还是月刊,绝对不会有“第13期”,译者误把“(11月)13日”当作“第13期”了。白马寺开始重修的时间,尉迟酣原书作“1934年”,而非“1924年”。《美丽的中国》(China the Beautiful)应作《锦绣河山》,此书编者“丁信武”(Ting Sing-wu)应作“丁星五”。谁能想到,仅仅这段译文中竟然包含了六处错误呢!

同章第一节“寺院的中兴”,在第77页提及虚云法师去广东负责禅宗祖庭南华寺的中兴,“而义不容辞的方丈,则同意卸去旧职,并提出了重建计划”(...and the incumbent abbot, informed of the plan for a restoration, agreed to yield his post)。原文“the incumbent abbot”,应译“现任住持”,因为“incumbent”虽然有“义不容辞”的意思,但这个意思不用于修饰名词,在这里应该译作“现任的”。“informed of the plan for a restoration”这句,指那位“现任主持”已经得到有关虚云前来中兴南华寺计划的消息(随后他同意把位子让给虚云),他可不是这个计划的提出者。此外,尉迟酣原书严格区分寺院的“中兴”(restoration)和“重修”(reconstruction)这两个概念,汉译者却时常混用,这句就是一个例子。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高山杉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