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之中,猛获逃往卫国寻求政治避难,而南宫长万则逃往陈国。《左传》记载,南宫长万是个孝子,用车推着他的老母亲一起逃亡,自宋国到陈国约二百六十里,一日便到。如果记录无误,南宫长万的神勇确实是古今罕有。
宋国人向卫国提出引渡猛获,向陈国提出引渡南宫长万。卫国人本来不想答应,考虑到宋、卫两国的传统友谊,加上猛获所犯的是谋逆之罪,如果包庇的话,恐怕不利于树立良好的榜样,所以最终还是将猛获交给了宋国。
引渡南宫长万则费了一番周折,陈国人收了宋国的贿赂,找了一群美女来陪南宫长万喝酒,把他灌得烂醉之后,用犀牛皮将他包裹起来绑紧。这样的措施仍然不是很保险,等他们把南宫长万押送到宋国的时候,南宫长万居然已经挣破了犀牛皮,手脚都露出来了。
这两个人的下场都很惨,被跺成了肉酱。
宋桓公的上台为鲁、宋关系正常化铺平了道路,双方逐渐消除了互相敌视的态度。而另一方面,周王室再一次将公主嫁到齐国,而且指名要鲁庄公主婚,也为齐、鲁两国修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齐桓公自即位以来,两次对鲁作战都没有取得成功,使他意识到战争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转而听从管仲的劝告,专修内政,致力于提升国力,富国强兵。
公元前681年春天,齐国向各国发出邀请,在北杏举行首届诸侯大会。据冯梦龙说,宋公御说、陈侯杵臼、蔡侯献舞和邾子克四位诸侯参加了会议。这与《左传》的记载有些出入:“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注意,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而非宋公、陈侯、蔡侯、邾子。
如果按照《左传》的记载,这次大会其实举办得的不怎么成功,至少没有齐桓公希望的那么成功。一是应邀来参加会议的国家很少,只有区区四个,更多国家持观望态度;二是与会的代表并不是诸侯本人,而是各国的上卿甚至是大夫这个级别的人物;三是会议没有形成纲领性的文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可想而知,齐桓公对此很不满意,他迅速调整策略,打出了两张牌。
第一张牌,以不赴会为罪名,派兵讨伐遂国,并且灭了遂国。这明显是杀鸡给猴看,遂国就算不赴会有罪,罪也不至于大到要灭国。
第二张牌,主动与鲁国修好,并于当年冬天与鲁庄公在柯会盟,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据《史记》记载,鲁庄公在这次会盟中占尽了上风,举行仪式的时候,他的随从武将曹沫趁齐国人没有防备,突然持剑挟持了齐桓公,要求齐国交回曾经侵占的鲁国土地。齐桓公不得以答应下来,并与鲁庄公签订了盟约,会后既而反悔,想背弃盟约,被管仲坚持制止了。
如果确有其事,齐桓公政权对于鲁国的态度,用“委曲求全”来形容也不过分。齐国之所以有这种态度,原因有三:一是两次对鲁用兵失利,使得齐国不敢小觑鲁国的实力;二是鲁国近几年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有礼有节的大国风范,赢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齐桓公希望通过与鲁国交朋友来改善自身的国际形象;三是鲁国与周天子保持了相对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从周王室两次请鲁侯操办齐侯的婚事可以看出),齐桓公想讨好周王室来号令诸侯,绕不开鲁国这一关。
站在鲁庄公这个角度,当年齐襄公使人暗杀其父鲁桓公,而且长期与其母文姜保持不伦之恋,他都能够正确对待,与齐襄公保持了良好的甥舅关系;现在齐桓公这个舅舅主动来示好,他是没理由不答应的。
值得一提的是,两次挫败齐国的军事进攻,使得鲁庄公对于齐国有一种心理优势。这次会盟于柯,双方即使就有关问题进行谈判,他也可以以战胜者的姿态,至少与齐桓公平等对话,不至于要铤而走险,派曹沫之流挟持齐桓公以索回被侵占的土地。因此,《史记》所载曹沫之事,臆造的可能性比较大。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东东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