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改革开放] |
新的报道形式也为参编部干部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新的平台。改革开放初期,经常在《参考消息》上编译介绍美国社会情况的北美组组长戴增义,就因此被公认为美国问题专家。在实行专业职称制度初期,新华社评定编辑系列高级职称时,戴增义被一致通过为高级编辑。经常编译连载参考报道的张国良、夏海涛、詹得雄等,先后到参编部领导岗位上担任职务。
一些精彩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连载,也被出版社看中,印成单行本发行,记忆中有《石油大鳄》、《美国五十州》等好几本。
为了美化版面,让读者更加注意参考编译人员写的连载,后来每篇连载上都增加了特制的美术题头。速写画家李燕生便是这时参加到《参考消息》的队伍中来的。
现在,《参考消息》报上还不时出现编译连载,大概可以算作改革开放初期开创的一个保留节目吧!
让出“出口转内销”阵地
改革开放初期,《参考消息》在编辑工作方面,不是只有扩大稿源这一个方面,在另一个方面,影响较大的,是把最受读者关注和欢迎的亮点阵地让出。这个亮点阵地,就是外国记者报道的对中国领导人的访谈记录,在参编部内被称为“出口转内销”。
“出口转内销”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传统做法。它产生的背景,是在被封锁包围的环境中,自己的对外宣传力量又极其薄弱的条件下,领导人想出的一个宣传自己的办法。最早的“出口转内销”,大概可以追溯到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陕北时对中共领导人的采访和他结束访问后写出的《西行漫记》。这本书最早的“内销”市场是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国人,其影响之大,及于几代人。以后又有1937年10月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就抗日战争早期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的谈话;1946年8月毛泽东和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就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和中国的形势及前途的谈话。这两篇著名的谈话记录,现在人们都可以在《毛泽东选集》中看到。
因为这种“出口转内销”的做法效果好,建国以后便沿袭下来。不过据说又多了一个理由,就是让外国人替我们讲,我们可以对其内容不承担责任,而《参考消息》转“内销”后,中国人同样可以及时知道自己的领导人对外说了些什么。正因为如此,《参考消息》上的“出口转内销”报道,就成为广大读者最关心和欢迎的栏目。
既然“出口转内销”有如此好处和受读者关心欢迎,《参考消息》又为何让出这个阵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