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吻兽现身“建筑群” 揭开青岛港秘史(图)
2009年10月08日 10:23中国经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胶州港口曾兴盛千年

林玉海所长告诉记者,根据对胶州胶南等地的考古研究,琅琊港自西汉时期开始受到破坏。进入隋唐时期,唐朝设立了板桥镇(今胶州),随着板桥镇的兴起。琅琊港也逐渐被忽视了。隋唐时期,官方把胶州湾的海口作为海上交通要道,与朝鲜互有往来。到宋代,贸易兴盛,与日本、朝鲜在经济文化交往上更加频繁,成为我国主要海港之一。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置板桥市舶司,胶州海口经贸活动越来越活跃。元明时期,由于云溪河、胶莱河、大沽河等河流的泥沙淤塞,海岸外移至塔埠头。至明代,胶州湾已形成海港群落,青岛地区从此不仅是贸易口岸,同时又是海防要地了。自明万历年间,明政府开辟青岛口、当时的即墨县令许挺向朝廷建议开放金口、沙子口、青岛口(今小青岛)和沧口四大口岸,而港口还设立在胶州的塔埠头。至清末时,青岛地区已是渔商聚集之地。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设东海关,同治四年(1865年)东海关在青岛口、女姑口、塔埠头设分关。“可以说胶州的海港在继琅琊港之后,辉煌了千余年。”林玉海对记者说。

胶州港消失崛起青岛港

林玉海所长告诉记者,1897年,当时的德国找借口侵占了胶州湾地区,当时的德国地质学家史蒂霍芬带领专家组从中国南海开始一直到大连的沿海进行实地考察,并且最终确定了胶州湾东岸最适合建设大港口,而胶州的塔埠头海港由于淤积被忽略。

德国人占领青岛后,优先发展港口,1899年着手在胶州湾内兴建防波堤,1901年建成小港。1904年3月建成大港第一码头北岸5个泊位。到1908年,第二、四、五码头和船渠港先后竣工。1906年还在第五码头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 1.6万吨浮船坞。随着青岛港的建成,青岛港的贸易得以长足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胶州港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青岛港口从全国脱颖而出。

■名词解释

吻兽

吻兽又名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初作鸱尾之形,一说为蚩(一种海兽)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称“龙吻”。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蚩者,海兽也。”

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书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说虬尾是水精,喷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作者黄超 转自《半岛都市报》)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黄超 转自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