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正文 |
|
相关Tag | [胡锦涛] |
胡锦涛手迹——给浙江工大85届毕业生题词
读书清华 收获政治
从江南小镇来到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是胡锦涛人生的一大转折。在校期间,他同样表现的很出色,大学6年,除一门功课得过4分外,其余全是5分。
同时,他是学生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并担任过清华大学学生文工团舞蹈队团支部书记,这可以算作他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开始,但他当时绝对没有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共青团中央书记。
他的一位清华同学事隔几十年后回忆说,当时看到胡锦涛在学校礼堂唱着革命歌曲,扮演着工人老大哥,怎么也想不到其中有一个人会成为中国的领导人。
读书期间,胡锦涛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夫人的刘永清。刘永清与他同级,两人当时都是全年级年龄最小的。后来,这位外表秀丽柔弱的女子为了胡锦涛甘愿放弃京城的工作和生活,奔赴条件艰苦的大西北,与他相守相伴,患难与共,并为他生育一子一女。
另一大收获则是政治上的。1964年,胡锦涛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清华大学从50年代开始,就一直坚持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以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
当年的老校长蒋南翔提出“两个肩膀挑担子”,要求干部和老师同时担负起政治和业务两方面的责任,并抽调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政治辅导员,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在工作中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才。
蒋南翔认为,年轻时做些思想政治工作,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将受益终生。事实证明蒋南翔是正确的。自60年代以来,清华历届校系领导中多数在学生期间担任过政治辅导员,而清华毕业生中成长为国家和省部级领导的,也有不少人担任过政治辅导员。
政治辅导员的经历为胡锦涛日后的从政打下了基础。他后来主政贵州时平息学生事件的灵活方式,以及主政西藏时平定“藏独”分子活动的刚柔并济,与他在清华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灵活,懂得平等对待学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工作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1965年大学毕业后,胡锦涛曾留校任教,并继续担任政治辅导员。1968年,他奔赴大西北的甘肃刘家峡水电站工作。没想到这一呆便是14年,直到1982年他被提拔为共青团中央书记才重回北京。
当代中国政坛要人不少出自甘肃。远的不说,近的包括宋平、乔石、万里、胡锦涛、温家宝、吴仪等人。他们在进入中国最高权力中心之前,均有在甘肃磨练的经历,留下过他们步入政坛的足迹。
在甘肃的很长一段日子里,胡锦涛做着基层工作,从1968年至1974年,他先后在水利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历任过技术员、秘书、机关党支部副书记。1974年,胡锦涛调任甘肃省建委秘书,此时,中共元老级人物宋平正担任甘肃省建委主任。
1975年,胡锦涛被提拔为甘肃设计管理处副处长。时值“文革”后期,1976年春节刚过,胡锦涛随甘肃省组织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到兰州郊区的永登县调查研究,食住都在农民家中。胡锦涛当时任工作队办公室副主任。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路线教育的材料。
当时的工作队办公室主任武天才已于6年前退休还家,年近七旬的他,对胡锦涛的忘我工作精神连声赞叹。据他讲,当时,胡锦涛每天要到农村去调查,写报告,还要起草文件,甚至连油价的工作都要自己动手。每份材料都要油印五六百份,而且每天要不停的写,有时一天要完成数份不同类型的材料,每晚都要到12:00以后才能睡觉。
有一次胡锦涛生病,中医开了十多剂中药,由于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无条件熬药,胡锦涛就利用回兰州出差的机会,在家中将中药煎好,装在大瓶子里,带回永登将药分成十多分,一边工作一边服药。
1980年,胡锦涛出任副厅级的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这是他进入政坛的第一部。两年后,既1982年9月,胡锦涛以列席代表身份出席中共十二大。当时中共总书记为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会议上,胡锦涛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回到兰州后,胡锦涛随即出任甘肃省团委书记。
不到三个月,胡锦涛还未坐热甘肃省团委书记的位子,1982年12月份,中央调他回北京出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阔别14年后,当年的青年学子重返北京,此时他还年轻,刚刚40岁,正可做全国青年人的领头羊。
治边风暴
共青团中央办公大楼位于北京市前门东大街10号,这里距中南海只有几里地之遥。这里的人年轻,业务能力和政治觉悟都很高,向来被视为党和国家领导力量的后备军。从这栋大楼里先后走出不少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人,诸如胡耀邦、王兆国、胡锦涛、宋德福、李克强等。
胡锦涛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时候,团中央书记处一共有7位书记,团中央第一书记为王兆国。他们带头轮流冲洗厕所,当时的情景现在看来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当时王、胡两人确实经常这样做。这段往事至今还在团中央内部传为美谈。
1984年,王兆国上调中央办公厅主任,胡锦涛接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此时,国内政治空气开始轻松,团中央属下的《中国青年报》为此作了大量的报道胡锦涛还通过在全国组织舞会的形式解放人们思想。他很务实,头脑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十多年来盘存于青年心中的激进思想。
1984年,胡锦涛调离团中央,赴任贵州省委书记。时人对此任命有各种猜测。贵州乃偏远落后省份,而胡锦涛又那么年轻,他的任命被高度关注是很正常的。
胡锦涛上任的第一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教育、开发智力,是振兴经济、兴黔富民的根本大计”。在省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胡锦涛力主压缩其他开支,在教育方面追加了4000万元投资。后来他又提出在三年时间里,投资2.4亿元,解决全省220万平方米的中小学危楼问题。
1987年秋天,中共十三大之后,政治体制改革又小心翼翼地迈出了步伐。胡锦涛在贵州也开始行动起来。
1988年,贵州省委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安排是,从党政分开入手,从省级和企业做起,连续制定了《贵州省省级党政分开实施方案》、《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机构改革近期实施方案》,重点解决省委和省政府的职能划分,相应调整省级党的组织形式和省委工作机构。
在胡锦涛主导下,贵州省开始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先后撤消了省人事局、劳动局、统计局、审计局、工商局、物价局、对外经济协作办公室、计划生育委员会、人防战备办公室、省教委、国防科工办等11个部门的党组,政府系统逐步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
1988年10月,胡锦涛面临在贵州的一次重大考验。贵州大学一些学生因为矛盾引发争斗,结果导致数千名学生冲出校门,上街示威。
胡锦涛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贵州省相关部门,对大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亲自深入到学生当中,诚恳地听取学生们的意见。这种温和措施成功地化解了学生们的怒气,事态很快得以平息。胡锦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得到一次成功体现。
1988年底,胡锦涛被调往生活环境更艰苦、政治环境更复杂的西藏担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当时西藏一部分藏人正在进行分裂活动。时人分析认为,这次临危受命与胡锦涛在贵州时的所作所为,尤其是波澜不惊地平息学生示威有直接的关系。
胡锦涛果然不负重托。他一方面与藏族干部搞好关系寻求支持,一方面主张对“藏独”者采取强硬手段,他的“一手硬,一手软”不仅控制了局面,而且使他更进一步获得中共高层的欣赏。
一位江南学子,投身荒凉的大西北,两任“封疆大吏”,历经多重恶浪险滩,劳过筋骨,苦过心智,有着非凡的历练。有人这样总结胡锦涛的履历。
1992年中共十四大结束时,胡锦涛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最年轻的常委,从此开始了其熟悉而陌生的常委生涯。
10年后,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开始进入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开始让全世界逐步熟悉他。
编辑: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