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收藏《八骏图》”惹争议(图)
2006年09月29日 17:54光明日报

中国藏品在法分布

法国的博物馆可谓分门别类、数量繁多,每个博物馆均有自己的办馆原则。同时,法国也是欧洲收藏中国文物的第二大中心,仅次于英国。包括中国藏品在内的东方艺术品主要集中在法国国立图书馆、池努奇博物馆、枫丹白露博物馆和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其中吉美博物馆以收藏中国文物的数量和品种而闻名,中国藏品达1.5万件。国立图书馆主要收藏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先生100多年前在敦煌和新疆等地所收集的手稿、经卷和木刻画等,而他的其余所获,如绘画、雕刻、木版画、青铜玉器、饰品等均存放在吉美博物馆;池努奇博物馆主要以收藏中国的青铜器而闻名,其中堪称稀世之珍的“虎卣”是镇馆之宝;而通过战争野蛮掠夺圆明园的文物则一直存放在枫丹白露博物馆,该批被劫文物至今仍谢绝游客参观。可以说,中国艺术品是上述各馆的主要收藏品类。

二战之前,法国卢浮宫曾存有东方藏品,为了躲避战火该批藏品曾与其他文物一道被转移到中部的卢瓦尔河一带城堡内。战争结束后,这些文物经过了重新整理和组合,卢浮宫内的大多数东方收藏品和吉美博物馆的埃及等文物进行了交换,相互丰富馆藏,并确立各自的馆藏类别和特点。卢浮宫交换出的文物包括中国古代瓷器(约4000件)、中国玉器、青铜器、雕刻、古近代绘画、屏风,以及日本漆器、印度书画等,另外伯希和考古带回的中国敦煌文物也从卢浮宫一并转出到了吉美博物馆。从此,吉美博物馆的亚洲艺术藏品开始具有完整的规模,展品覆盖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南亚各国、中国、日本与韩国等国家,其中主要以克美(KHMER)艺术(六—十三世纪)、阿富汗犍陀罗文化(二—七世纪)、敦煌艺术(八—十世纪)、中国陶瓷器、东南亚吴哥文化以及经书(十五—十八世纪)等最为著称;而现在卢浮宫则主要以收藏1848年之前的西方艺术品为主,并通过不断的收购或捐赠,其馆藏品堪称价值连城,著称于世,该馆并不收藏来自其他地区的作品。

据了解,卢浮宫收藏作品程序复杂,收藏委员会要对收购的艺术作品或接受的赠品进行讨论和研究。作为世界三大著名博物馆,卢浮宫不乏愿意向其捐赠艺术品的人,旨在更好地保护艺术品和使世人能够共享艺术品本身的魅力;也有的家族愿意将先人的作品捐给卢浮宫以彰显前辈的艺术价值和创作生涯,并使其家有藏品价值倍增,当然,也有不少人心存私念,企图通过捐赠获得广告效应。然而,卢浮宫绝不随意接受赠品,而且每一收藏意向不仅要提交收藏委员会讨论,还必须经过法国文化部的最后核准;另外,艺术品一旦被该馆收藏,就很难再归还原主。

从争执所引发的联想

首先,鉴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中国与西方艺术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相互借鉴和欣赏之说。包括卢浮宫在内的西方艺术博物馆不收藏中国当代作品,但这并不影响中国国画的本身地位。那么,拿着一幅中国国画硬要进入卢浮宫,在西方艺术氛围的土壤中去表现中国画家的“东方艺术创作水准”,岂不让人有着“走错庙门”的感觉。卢浮宫不收藏中国当代画作,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当代画家的艺术水准不够。

其次,中国艺术家不需要拉起卢浮宫的虎皮作大旗。担任法兰西艺术学院院士的法籍华裔著名画家朱德群老先生曾说过,一般而言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要比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要多;缘于中国书法因素,西方人很难懂得中国画用笔的微妙与技巧。可以说,大多数西方人还没有达到能够欣赏中国绘画所需要的东方艺术素质,这就是所谓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之说。那么,想把中国当代画作摆放到卢浮宫的“一厢情愿”,除了唬人的广告因素之外,恐怕丝毫没有艺术上的考量,中国画家需要拉起卢浮宫的虎皮作大旗来唬国人吗?

再则,中国画需要得到西方艺术界的“承认”是崇洋媚外。作品本身的价值在于艺术家不懈的努力。法兰西艺术学院的另一位院士、法籍华裔著名画家赵无极老先生对记者说“画家要用画来说话”。言下之意就是“功到自然成”。国内媒体的一篇文章也写道:“以一件赠品为由,便称作品被卢浮宫收藏,如果不是出于语言因素导致‘误会’、继而‘误传’的话,那就值得人们深思了:何以中国国画居然也要到外国去寻求‘地位’、‘价值’,难道中国文化百年来失去自信已经到了这种不堪的地步了吗?”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穿洋马甲”的事还真不少。每每提起来真是令人深恶痛绝,有时不仅让国人分不清真伪,也让外国人看不懂。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宋斌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