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研究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清朝] |
探秘孔家庄
孔家庄,就坐落在大洼腹地,东距渤海40里,西离沧县不下百里,是一个偌大的村落,当年由于荒僻偏远,官府疏于管理,村民倒也清静自在。在村庄的西南方向,我们看到一座微微高出地面的坟茔,上立一水泥碑,镌刻着“捻军领袖张宗禹之墓”。原来,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地有人在普查地名时,得知了张宗禹墓的情况,特立此碑加以保护。
当年发生在徒骇河边的一幕,被当地村民这样描述:突围出来的张宗禹,看着远处的追兵,对身边的几位亲兵说:“为何不离开我逃条生路!这是天要灭我啊,我必死无疑!”弟兄们不忍,流泪道:“就是死我们也要跟大帅死在一起!”他看劝说不动,情急之下掏出手枪,“哗啦”一声推上子弹:“再不走我就开枪了!”随从无奈,只得各自逃命去了。张宗禹从容地脱下血迹斑斑的战袍,将枪抛入激流之中。当他正准备用战袍蒙头投水的一刹那,眼前的情景吸引了他的视线——只见一条绿色套着红环的虎斑蛇灵敏地钻入混浊的河中,向对岸游去,让他顿时受到启发,他将战袍叠好放在河边,然后跃入河中,奋力渡河北上。从小练就的一身好水性让他躲过了一个又一个险滩浪头,傍晚时分,终于游上了岸。
他日夜兼程,一路北行。为避开清兵,他不走大村庄,专走那些人迹罕至,官兵不到的洼地,沿着海边走,蛤蜊碎壳划破了他赤裸的双脚,腥咸的海水溅湿了他的破衣,饿了揪几把遍地都是的黄须草,捉几条小鱼小虾充饥,渴了喝几口水洼里积聚的苦涩雨水。他来到孔家庄东边荒凉的大洼,并未贸然进村,而是在大洼蛰伏下来,观察很久之后才进村。
异乡母子情
刚开始的时候,孔家庄的村民们还有些奇怪:明明是上门讨饭,却倚门只伸出一只手,一言不发;他白天讨吃,晚上就睡在村民孙玉祥家东北场院小屋,从不与人搭话。村民猜测他或许是反朝廷的落难人物,有些害怕,但更多的是同情,纷纷拿出食物打发他。大洼人本不关心朝政,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大洼的冬天悄然来临。一天,孙玉祥的母亲坐在炕头为儿子缝补衣裳,冻得伸不开手。老人家忽然想到,几天不见大个子来讨吃的了,她念叨着:“这么冷,莫不要冻死他?”越想越坐不住,起身翻箱倒柜,找出棉花和新布,缝制了一件过膝侧开的棉袄送到小屋。孙母推开柴门招呼大个子快穿上,正坐在乱草中瑟瑟发抖的他愣了半天,眼含热泪钻出草堆,“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地道地喊了一声:“娘!”孙母定了定神,老泪纵横地拉起他的手,说了句:“孩子,走,咱回家吧!”心地善良的孙母做梦也想不到,面前跪地叫娘的这个后生竟是大捻子首领、号称“小阎王”的张宗禹!她老人家只是以一颗慈母的心收了这个义子,让一颗伤痕累累的落难英雄的心从此有了家,有了遮风避雨的港湾。
几个月的讨饭生活结束了,张宗禹有了在异乡的家,有了慈母和干弟,他开口说话了,洼民们知道了他姓张,可那浓重的外地口音让村民觉得难懂,于是,他这个典型的淮北大汉竟得了个“张蛮子”的称呼。
作者:
史挥戈 吴腾凰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