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研究 > 正文 |
|
陕西省南郑县梁山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的石器有砍斫器、手镐、手斧、薄刃斧、球状器等,其中砍斫器和球状器是主要工具类型。球状器有正面体和多面体之分,前者可称为石球,多面体可称作球状器。
甘肃泾川县旧石器晚期遗址,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石球是用锤击法打成的多面体,与蓝田、丁村发掘的石球接近。
云南丽江旧石器晚期遗址,出土的22件石器中有5件石球。
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旧石器中期遗址(该遗址系大约23万年前“北京人”后裔的一支溯永定河、桑干河返回泥河湾盆地,成为“许家窑”人),发掘出石球1073个,以脉石英、火成岩、变质岩为原料,这样多的石球构成了许家窑文化的显著特色。石球最大的重达1500克以上,直径超过10厘米;中等的在500克左右;最小的重量不足100克,直径在5厘米以下。有的石球制作得滚圆,有的是半成品和毛坯,清楚地显示出制作石球的全过程。贾兰坡先生分析,石球制作分三个步骤,首先是用石锤把砾石打击成粗略球状的多面体;然后再反转打击去掉边棱突角使它成为半成品;第三步是左右手各拿一个半成品用“对敲”的方法修理,把前两步打击时留下的片疤磕掉,成为滚圆的石球。这种制作技术是相当先进的,它代表了一种进步的工艺。因为在蓝田、丁村、周口店、丽江等处遗址发掘出的石球,只有前两步加工方法,而许家窑文化发明了对敲加工方法。这些石球无疑是古人类狩猎用于“飞石索”中的弹丸,最小的石球可用作飞石索上握在手中的扣环。
广西西部百色盆地、广东南海西樵山、河南三门峡水沟、辽宁本溪庙后山、海城小孤山、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郊乃莫板、青海贵南县齐家文化遗址、新疆疏附县阿克塔拉、山西霍县、曲沃县等遗址都发现石球,一般以石块敲砸成球形,通体浑圆,直径在8厘米至11厘米之间。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球类器多达567件,其中石球240件,陶球327件。
从以上不完全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从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石球,通体浑圆,直径8厘米至11厘米,经过丁村、许家窑旧石器中期加工工艺的发展,一直沿用到新石器时代,而且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
远古时期狩猎技术的重要革命
从我国史前考古学得到证实,狩猎出现得相当早,但单凭狩猎,无法保证生活的需要,还要辅以采集。
人类最初的狩猎工具是用手投掷捡来的天然石块,它与人类发展的历史一样悠久,一直保存了下来(如现代人捡石击物、投手榴弹、我国西北地区以石子击头羊指挥放牧等)。
马克思指出:“手和前臂是人用来进行生存斗争的第一个工具,第一个武器,手臂和肩的肌肉是打击和投掷的动力。”试想远古时期,古人类为了生存,举着可作为矛的棍棒,边奔跑边向野兽投掷石块,追逐几天也打不到一只鹿,只捕获到鸟类、食虫目和啮齿类的小型动物。这一点在周口店第一地点(猿人洞)早期地层中多出土如刺猬、水鼯、蝙蝠、野兔、鸟类、仓鼠、田鼠等小型动物化石,而很少见大型动物化石可得到证实。而“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蛇虫……”会随时受到伤害,古人类处于明显的劣势。
为了生存,为了提高石块射程和准确率,经过漫长的摸索,古人类终于打制出与经常使用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石器——石球。进而发明了“飞石索”用于狩猎,不但使获得小型动物的数量大增,还可猎到马、牛、鹿一类的大型动物,大大提高了狩猎效率。飞石索的出现,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石制箭头弓箭的狩猎工具相比,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远古时期狩猎工具发展的里程碑。
作者:
孟庆祯
编辑: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