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研究 > 正文 |
|
掷链球是奥运会田径运动中的投掷项目之一,它可增长力量,提高协调性和在高速度的旋转中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然而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00万年前,我国蓝田猿人时期。
中国文学最早的原始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记载于《吴越春秋》,描写人类最早的狩猎活动场景,其中“飞土”被认为是用土块掷向猎物。诗歌的记载竟为掷链球这一奥运项目的历史考证提供了重要依据。
人类文明是以生产工具的出现为源头的。古猿在向人类进化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当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制造出第一件生产工具——打制石器的同时也迈进了人类的门槛,得到了“人”的称号。
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不同时期古人类遗址出土的石器中,有一种石器格外引人注目——石球。
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认为,它是远古时期人类狩猎的工具,在人类发展史占有重要的一页,并把石球定名为“飞石索”。
部分出土石球的遗址
经过我国几代古人类学者近80年的努力,一个个史前古人类遗址被发现,在不少遗址出土的石器中发现了石球。
如:距今100万年前陕西蓝田公王岭和距今60万年前的陈家窝子出土的石器中除有砍砸器、刮削器、三棱手斧外,还发现有石球。
山西芮城某遗址出土三件石球,其中一件以黑色石英岩为原料,呈球状,直径8.5厘米至9.5厘米,重1035克。从石球上打下来的石片甚小,不适于作为工具用。由此可以看出它不是生产石片剩下的石核,而是有意做成石球。
周口店在距第一地点(猿人洞)之南约70米的第15地点发现一大一小两件石球,周边各面遗有鱼鳞状修疤,被有意加工成球形。大的石球直径8.7至9.6厘米,重853克,器身除存在少许围岩接触面外,均可见打钝的痕迹,打击点宽而集中,疤痕相交角最锐的为109°,最钝的为136°,夹角表明它不是加工石器剩下的石核。小的一件直径5.5厘米,重208克,除一面局部留有自然面外,其余各面有大而集中的打击点,大小不一的片疤有52个之多,仅比大的石球少一个片疤。这两件石球,优于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的“球形器”,可称典型的石球。
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发掘出的3600多件石制品中石球就有一百多件。贾兰坡先生分析这些石球:“①有许多用厚而平的砾石做成的,制造方法是沿着砾石两面的周围边缘对击,使它成为一种圆形器物。打击点虽然很清楚,但是被利用的台面和劈裂面之间的角度很大,一般都超过110°,最大者可达至130°。具有这样大角度的石核,不可能产生适用的石片,只能打下碎屑,但却连续打了多次。②这一类型石器的原料以石灰岩最多,闪长岩次之,其他如石英、绿色沙岩和石英岩则更少,石灰岩质软,闪长岩质粗,不适宜作为打制石片的用途。”是古人类有意识制成的石球。
作者:
孟庆祯
编辑: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