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八贤之叶剑英:最后十年满目青山夕照明
2008年12月18日 10:26南方周末 】 【打印已有评论0

“经济富线”的设想

对于对外开放,叶剑英基于个人切身的经历,基于对“文革”、对极左的痛切反思,非常支持,身体力行。

叶向真:父亲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异常坚决和坚定,与他在“文革”后期对家乡广东的情况了解和关切直接相关。

“文革”前,广东——叶的故乡,成千上万人偷渡香港,深圳海域经常可见溺水者的尸体。即使“文革”结束,“逃港潮”依旧持续——这对叶是一个刺激,1979年,7万多人沿着几条公路成群结队拥向边境线,最后外逃约3万人。

叶向真:我至今还记得,每当父亲看到这些情况报告,心情很沉重,经常独对四壁,沉默不语,一位身经百战之元戎,甚至为此落下眼泪。他说,出现这样的“逃港潮”是被生活逼出来的。许多人在这边缺吃缺喝,生活困顿,而港澳那边高楼大厦,还欢迎去,为何不去逃生?

港澳地区,早就是另一番景象。1961年,叶剑英、聂荣臻从海军基地坐船到拱北,叶剑英拿起望远镜远眺澳门。

叶选基:那次我跟他去了,当时拱北穷得一塌糊涂,只有一个黄颜色的破旧边防所。澳门南光公司老板柯平从澳门带来点心,什么炸春卷、虾饺,等等,哎呀,真好吃!

远在那个年代,他老人家心里早已经有那个感触,外边居然已经发展得那样好了。

1979年2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和吴南生向正在广州的叶剑英汇报了办出口加工区的设想,叶催促他们赶快向邓小平汇报。

王守江:吴南生说,我们穷啊,快饿死了。上百上千人往香港跑,过去了,就能有活路。想阻止,阻止不了,太多了。有的过不去,死人了,一片一片。

所以叶帅说,一定要把边境这个地方发展起来,起码有饭吃,有饭吃就不跑了;第二步,这个地方要开放,他就不跑了,还可以回来啊。

叶向真:我父亲说,要在离香港最近的地方建立一条“线”,与香港隔一个海,面对面,让这些地区尽快发展起来、富裕起来,让这些地区的老百姓能够感觉到这儿能生活,而且生活得很好。

对外开放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百姓活路问题。

叶向真:父亲知道,经济搞不上去,民不聊生,人民没出路,在这种弊政下,还想保持自己的政权,那是不可能的。任何政党,当你违背民意的时候,说再多的漂亮话,老百姓都是不满意也不接受的。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特区”设想,其实是来自于人民,来自于实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苏永通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