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八贤之叶剑英:最后十年满目青山夕照明
2008年12月18日 10:26南方周末 】 【打印已有评论0

叶选基:叶帅是想通过预备会议,让大家畅所欲言。会议过程中出现了议题的转折,提出的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平反冤假错案等等,其实叶、邓,包括华,是有思想准备的。

叶剑英称赞这次会议是“党内民主的典范”。听会的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于光远曾回忆,会议畅所欲言,指名道姓批评的话,在简报中都如实地登了出来。

而在这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叶剑英发表了至今看来仍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一篇讲话(胡德平:《重温叶剑英30年前讲话》。见本报10月2日头版、2版)。

叶精心准备这个讲话。之前由党内秀才们起草过一个讲话稿,由于没有事先征询叶帅的意见,与叶帅想讲的有很大的距离。最后,由他口述,女儿叶向真负责执笔,刘诗昆参与,经多次修改,重新拟定了一份讲稿。

叶向真:他有一个习惯,什么东西都喜欢自己动手,参加会议也是自己做记录的。他说,秘书记的、写的是秘书的理解,自己记的是自己理解的东西,这样才能理解形成自己的判断、看法。所以他都尽量自己写。

与秀才的稿件最大的不同是,新的讲话稿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指出“四人帮”的本质是封建法西斯,强调民主和法制。这是叶帅反思“文革”的结 晶。讲话分三个主题:一是领导班子问题;二是民主与法制;三是学习与解放思想。而贯穿其中的思想,是民主。叶连续说了三个“只有发扬民主”,叶还引用列宁 的一句话:“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它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

叶向真:这篇讲话应该怎么写,写什么?父亲说:要想往前看,就先要往后看。

叶剑英在讲话中,强调了民主、集体领导的重要性,他认为,“四人帮”能进入中共核心,在于党内民主遭受破坏。

“任何个人要完全做到有知人之明,完全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个人都有他的局限性,这只有依靠党、依靠党和国家的健全的民主集中制才有可能。”

王守江:为什么要集体领导?因为我们党,说实话,原来都是主席说了算,别人不能有不同意见。集体领导就不能哪一个人说了算。所以中央决定了以后就要实行民主,集体领导,这一点是不能改变的。

新时期法治的奠基人

叶剑英长期指挥军队,也曾主政一方,不过,1978年2月,叶剑英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作为“文革”后第一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有了新的历史使命:让这个国家走上法制轨道,让社会恢复规则与秩序。

1980年,他直接主持中国宪法的最大一次修改,这是一个艰难的工作。

建国后先有1954年宪法,但在1975年被改得面目全非,比如强调“继续革命”、“全面专政”,而且打乱党政关系,各级革委会成为各级人大的常设机构,地方革委会还可以任命法院院长,检察机关职权则由公安机关取而代之。

经过两年多的讨论和修改,且经历全民讨论,1982年,新宪法通过。叶剑英称,“82宪法”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

从“文革”的废墟中走出,叶委员长领导的立法机构任务繁重——自1949年已近30年,中国的法律几乎仍是一片空白。“人大常委会如果不能尽快担负 起制定法律、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责任,那人大常委会就是有名无实,有职无权,尸位素餐,那我这个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就没有当好,我就愧对全党和全国人民。” 叶剑英说。

在他担任人大委员长的4年多时间里,人大通过了14个法律,其中包括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组织法,还有刑法、刑诉法等基本法律。此外,人大常委会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条例和决议。

叶强调,法律只有经过法律程序才能修改,而不能被任何领导人个人意志所左右。

叶不仅关注立法,还提出司法独立性问题。“检察机关和法院,在自己的工作中一定要忠实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事实真相,一定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有一批大无畏的不惜以身殉职的检察官和法官,这样才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威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苏永通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