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毛泽东] |
1941年8月4日,日军战机飞到延安上空,轰炸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共领导人住处,一颗炸弹刚好在张浩的窑洞门口爆炸,窑洞被震得不停地颤动,巨大的爆炸声,使张浩的大脑、心脏受到刺激,接着,他的身体出现了水肿,警卫员等人急忙将他送往延安中央医院抢救。名医何穆对张浩的病情进行了彻底检查,发现他的心脏大了三倍,肝脏、脾脏扩大,同时还有肺水肿,肾脏也有毛病。
毛泽东闻讯指示中央医院全力抢救。经过何穆、金茂岳等名医一段时间的悉心治疗,张浩的病稍有好转。但是,到1942年2月下旬,张浩的病情开始日益恶化。3月5日,他留下了“我死后,请组织上将我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使我能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的遗嘱。
1942年3月6日凌晨1时45分,张浩与世长辞,终年45岁。
当天下午,中央成立了张浩治丧委员会,由李富春、林彪、邓发等人组成,将他的遗体移入中央大礼堂,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叶剑英等轮流为张浩守灵。
3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刊登了《中共中央委员张浩同志积劳成疾病逝》的消息。本来,治丧委员会通知8日开始吊唁,但7日各界同志自发先期前往吊唁者就达500余人,许多人泪流满面地说:“我们得知张浩同志逝世的消息,心里很难过,等不到明天了。”
3月8日,延安细雨纷纷。上午4时至9时,延安各界人士万余人参加了张浩的遗体告别仪式。这一天,毛泽东亲自为张浩题写了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
吊唁的人群排得老远老远,一眼望去,简直看不到头,吴印咸也在其中,为毛泽东等送殡的领导拍下了当时的合影。
3月9日上午9时,中央公祭张浩的仪式在延安中央党校门前的广场上举行。
公祭之前,毛泽东对朱德、任弼时等人说:“张浩是一位很好的同志。他的去世,是我们党的一大损失,我心里非常难过。我想,同志们的心情也是如此。为表示我们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之情,我提议,他的灵柩由我们几个领导人亲自抬。”朱德、任弼时都表示同意。 公祭仪式结束,万余人参加出殡。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杨尚昆、徐特立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将棺材抬到桃花岭上安葬。
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吴印咸却对这场战争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他深信有这样的党,有这样的政府,抗日战争一定能胜利!中国一定不会亡!同年,吴印咸在总政秘书长彭加伦的介绍下,握紧拳头在红旗下庄严地念出了自己的誓言: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