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用名趣事:少时"刘卫黄" 雅号"刘九书柜"
2008年11月13日 11:2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刘少奇]

白区工作时期,隐姓埋名,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中国政局急转直下,波澜壮阔的大革命归于失败。30多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党的组织大部分被破坏,幸存者被迫转入地下。腥风血雨笼罩中国。在长达10年的内战期间,刘少奇凭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开创了党在白区工作的新局面,他用过的仲篪、吕文、陶尚行等20多个笔名、化名,记载着他在这条战线上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独特贡献,是我党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

1927年7月14日,刘少奇偕夫人何宝珍一道辗转到达沈阳奉天,定居在北市工业区78号的一座陈设简单的平房里,他以小职员身份为掩护,开始了他在满洲省委披荆斩棘的战斗生活。1929年8月22日下午6时许,在省委干部孟坚的陪同下,刘少奇前往奉天纱厂酝酿工人罢工。在厂北门外的小树林里与人接头时,由于叛徒的出卖,刘少奇被厂方当作煽动工潮的嫌疑分子逮捕。审讯时,敌人逼问刘少奇叫什么名字。刘少奇不慌不忙地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回答说:“成秉真。”成秉真是刘少奇一个表哥的名字。他说自己是个排字工人。听说奉天日子好过,想投奔过来找同乡介绍个工作,混碗饭吃,至于什么“煽动工潮”一无所知。他的应变对策,使敌人无法获取任何定罪的线索,只好以“煽动工潮,证据不足”被判40天拘役后将其释放。

1935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同时决定派刘少奇作为党中央代表到华北指导北方局工作。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正深入华北腹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党内“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消除,轰轰烈烈的学生救亡运动正遭受国民党政府的镇压。

1936年春,刘少奇到达天津,曾以周先生化名租赁天津黑龙江路隆泰里19号楼上的房屋。当时,他为肃清党内的“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影响而进行了努力,主张在目前形势下,我们党要成为群众的党,领导群众,组织群众,去进行反日斗争,很好地把秘密工作和公开工作结合起来。为此,刘少奇在中共河北省委的内部刊物《火线》以及其他刊物上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文章,进行党内外的教育。这些文章,有的署名K·V,有的署名陶尚行,有的署名莫文华,有的署名吕文。他在文中深刻地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导白区工作。

刘少奇用这些名字,写出许多优秀的文章,像一把把利剑,插入敌人的胸膛;更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和指引着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1936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给刘少奇及河北省委的信中说:“我们认为北方党的工作,自胡服同志到后有了基本上的转变。这些主要转变,足以奠定胜利的基础,开展着光明灿烂的伟大前途。”

中国抗战史上深刻地留下了“胡服”的卓越功勋和动人故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全面抗战开始。刘少奇重新组建中共中央北方局,开创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期间,他化名胡服继续开展工作。刘少奇在白区工作期间虽也用过“胡服”的化名,但是在抗战时期用得更多,影响更大也更深远。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为了适应抗战新阶段斗争的需要,会议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中原局和南方局。会议刚刚结束,中共中央即于11月9日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以胡服(即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委员的中原局,胡服兼任中原局书记,领导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地区党的工作。23日,刘少奇由延安出发向中原挺进,28日到达豫西渑池。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抵达中原局驻地——河南确山县竹沟镇。“胡服”在这里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中原地区统战工作,竹沟军政教导大队、党训班、青训班、机要、卫生等各种训练班蓬勃发展。在此期间,竹沟承担着党中央、中原局向中原各地输送干部、物资、经费以及交通联络等重任。所以抗战时期的竹沟,有了“小延安”的称号。 10月9日,刘少奇根据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率中原局机关及干部大队、教导队学员300余人,离开竹沟东征后,竹沟老百姓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石榴花开满天红,儿是青年去当兵,依呀嗨,呀嗬嗨,儿是青年去当兵,当兵要当新四军,跟着胡服去东征,依呀嗨,呀嗬嗨,跟着胡服去东征……”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