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音相闻两战友 毛泽东与彭德怀首次握手井冈山
2008年10月22日 15:33新华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毛泽东] [彭德怀]

后来,当毛泽东提到这段经历时,他说:辛亥革命的时候背过几天(步枪),什么立正、稍息、托四把枪还相当可以。不是吹牛,单个教练、排教练、连教练、营的野外演习也搞过。

当兵时,毛泽东把很有限的7元军饷,除了每月的伙食和买水钱外,都用来买了报刊,这其中涉及革命最多的是《湘江日报》,该报讨论社会主义,毛泽东正是从这些讨论专栏中第一次知道了“社会主义”这个名词的。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从而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同年春天,正当湘军准备采取行动反对袁世凯的时候,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了和议,南北实现了“统一”。这样毛泽东结束了为期半年的早期军旅生活。

对于毛泽东而言,这半年的军旅生活,并未使他认识到军事对于工农自身革命的重要性。但是也应看到这半年的军旅生活对于他以后的军事领导工作,不无启发意义。

离开军队后的毛泽东,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国向何处去?个人向何处去?这些都吸引着每一个有志的青年去思索。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主要靠自学读了大量的书,其中有: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卢梭的《民约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等。同时毛泽东还研究了俄、美、英、法及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等。这些新知识、新信息,极大地提高了青年毛泽东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

1913年春天,20岁的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1914年春并入第一师范),到1918年夏的5年半的时间里,毛泽东一直在求学。在师范学习期间,毛泽东在一批进步老师的影响下,认真研读了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等等课程。同时毛泽东对于军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1918年6月,毛泽东结束了他在第一师范五年半的学习生活,和蔡和森、张昆弟等志同道合的朋友,暂寄居在湖南大学筹备处(即岳麓书院半学斋),一面读书,一面研究自己今后的计划,从这时起,毛泽东已逐渐走向社会了。

同年8月中旬,毛泽东同萧子升、罗学瓒、罗章龙、陈赞东等20多名准备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离开长沙来到北京。8月间,毛泽东作出湖南学生留法勤工俭学计划,同萧子升等驻京主持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工作。10月,毛泽东在北京经杨昌济介绍,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征得蔡元培同意,被安排在图书馆当助理员。负责新到报刊和到阅览室的人的姓名登记工作,月薪8块银元。由于工作关系,时常到李大钊处请教,看到一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并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学生研讨各种新思想的活动。这期间,曾与在北京的新民学会会员邀请蔡元培、陶孟和、胡适分别在北大文科大楼谈话,主要谈论学术和人生问题。

1919年7月14日,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创刊,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毛泽东集中主要精力来办这个刊物。他在创刊宣言上极力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作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无血革命”。在创刊的宣言中,毛泽东以激烈的语言呼号:“时机到!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第294页。接着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第一版上,以《民众的大联合》为题,连续写了三篇文章,阐明了民众大联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大联合的方法,以及民众大联合必定成功的道理。并且预言,俄国革命以民众的大联合所收到的“社会改革的胜利,必将普及于世界”。

1919年12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往返于湖南、北京、上海期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的暴力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影响,使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且能初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社会问题。1920年12月,他在致蔡和森的信中写道:“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用和平方法去达共产目的,要何日才能成功?”《毛泽东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7页。

当年毛泽东正好17岁走出韶山冲去读书,彭德怀在17岁的时候却走进了湘军去当兵了。1916年3月,彭德怀在湘军第二师第三旅六团当了二等兵,并为自己取号石穿,想以滴水穿石的意志寻找穷苦人的活路。1922年8月,彭德怀(彭德怀的名字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起的)与黄公略、张荣生一起考入了湖南陆军讲武堂。次年8月,彭德怀从讲武堂毕业,回到二师三旅六团任连长。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