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
1987年7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的国际航班的出口,人潮涌动。全世界飞来旧金山的人,都在这里接受检查,登记入关,踏上美国的土地。
国际航班出口的两扇灰色大铁门,有时几分钟一次,有时一分钟几次,无声地往两侧滑动。每次铁门打开,便有一人或几人走出,或推车,或提包,或扶老,或携幼。突然,在拥挤的人群中出现了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着一位老者,穿一身灰色的中山服,双手在胸前,握着一根拐杖,脸色安详。
这位老者,就是陶希圣。此时,他已年近90。
后面一位高大的中年男子,推车慢行。当陶希圣的车子走近时,前来接机的沈宁和弟弟沈熙泪流满面,不自觉地跪在老人家的跟前。目睹这一场面的中外接机人士,自然地退向两旁。
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绝无下跪磕头之礼,即便在中国也少见。然而,在旧金山机场,大庭广众之下,当陶希圣来到面前的时刻,沈宁沈熙兄弟,不自觉地跪下去,虔虔诚诚地叩头,仿佛那是唯一的选择。
此时,沈宁已经来美生活多年。
早在1985年,陶希圣曾亲向“总统府”取到一张特许令,准许已在美国的沈宁三兄妹进入台湾,希望能够祖孙团聚。沈宁的舅舅们也纷纷帮忙,协助办理三人赴台文件手续。一切都准备妥当,眼看得以成行,沈宁又犹豫起来。
1986年的夏天,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大陆人进入台湾,无数磨难也告诫自己,不可轻易冒险。但这还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在他心里,真正的顾虑却是那层抹不去的阴影——他又想起1961年那个希望破灭,人生彻底改变的时刻。他实在不知道,这个让整个家庭历尽磨难的外公,究竟值不值得兄妹几人不顾一切,不远万里去看他。
沈宁终于决定放弃机会,不去台湾。
但令沈宁没有想到的是,外公在得知他放弃赴台机会的消息时,并没有勃然大怒,而只是默默地接受。过了几个月,消息传来,他要亲自来美国看几个外孙。
当年近90岁的陶希圣坐在轮椅上,出现在沈家三兄妹面前时,所有的误解似乎在那一刻冰融。沈宁跪在地上,望着这个老人:一副无色的眼镜下面,是两个高高的颧骨,而眼镜上方,则是一个硕大发亮的额头。他的头发都白了,但没有脱落,梳得整整齐齐。他无法想象,眼前这个如此平凡,瘦弱的老人,就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文胆”陶希圣。
作者:
黄欢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