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汉朝] |
第3阶段作战
永元三年(公元91年),大将军窦宪鉴于北匈奴遭南匈奴打击后,已极度衰弱,遂想彻底将北匈奴击灭。便于二月,派左校尉耿夔、司马任尚,率军出居延塞,将北单于部包围于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似在今新疆阿勒泰附近地区),大破北匈奴军,俘获北单于母,斩名王以下5000多人。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向。耿夔等率军出塞5000多里而还,这是自汉代出兵以来,最远的一次进军。朝廷为表彰耿夔的功勋,封其为粟邑候。
北单于弟右谷蠡王于除鞬、骨都候以下数知人,驻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地区,遣使者入塞。大将军窦宪上书,请立于除鞬为北单于。朝廷允诺,并于永元四年(公元92年),命耿夔出使北匈奴授北单于玺绶,与南单于同等对待。至此。实现了窦太后既征服北匈奴,又与南匈奴分而治之的战略企图。
此战,汉军针对北匈奴飘忽不定、行动快速的特点,以远程奔袭、先围后歼、穷追不舍的作战方略取胜,使延续数百年的汉匈战争得以结束。
东汉征匈奴之战,历经汉明帝、和帝两代之奋战,终于于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将北匈奴彻底击败,并于其后2年,灭亡了北匈奴。从而,使汉代北部边患由此暂时解除,中国北方地区遂被东汉王朝统一。东汉王朝这一战争壮举,为推动中国历史的进程起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作用。
东汉征匈奴战争的胜利,既依靠了统一战争正义性,又有其制胜的一些特定历史因素。基本有以下几点:
东汉国力的强盛 经济实力的强弱是自古以来构成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东汉王朝自汉光武帝刘秀即位,至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1年)窦固第1次征匈奴之前,经历了四五十年的发展经济、休养生息阶段,一扫西汉末年衰微败破的动动局面。进入了一个国富兵强的兴盛时期。这就为战争准备了较为充足的人力物力条件,从而使战争的胜利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东汉政略和战略的正确 东汉时期,从窦固至窦宪两次征匈奴战役,都是以羌胡、鲜卑、乌桓、南匈奴与汉军组成联合部队,这一正确的战略决策,使汉军占有了明显的战略优势。它把汉朝先进的治军和作战思想以及先进的兵器,与羌胡骑兵的骡悍勇猛揉为一体,匈奴骑兵自然不是东汉军队的对手,这是东汉军队制胜匈奴最恰当的科学战略结构。然而,历代史学界有些人却把东汉征匈奴的胜利归结为“以夷制夷”的结果,这不能不是以封建的正统观念推导出来的皮毛之见。
匈奴统治集团的四分五裂,国力的日趋衰落,使其难以与强大的东汉中央政权相抗衡。一方面匈奴分裂为南北单于之后,南匈奴附汉,与汉族杂居,不断接受汉族先进政治与经济文化的影响,政治安定,六畜兴旺,吏民安居乐业。对北匈奴诸部日益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使北匈奴一些部落不断分化出来,逃归南匈奴;另一方面,北匈奴不断发生单干争立事件,统治集团内部互相猜忌仇杀,难以形成对外作战的整体力量。再加之当时北匈奴连年受到旱蝗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北匈奴失去了起码的战争潜力。因而,北匈奴的国力江河日下,在东汉重兵集团的打击之下,便冰消瓦解。
相关新闻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