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遗体改殓易棺之谜 揭秘“奉安大典”细节
2009年06月03日 14:00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1927年11月25日深夜(实际是26日凌晨)2时半,守灵人员秘密地将孙中山的遗体从楠木棺(即“第三棺”)移入美式棺(即“第一棺”),用棉花药水包裹防腐,藏到碧云寺内东侧水泉院的山洞内,以防不测。这是孙中山遗体的第三殓。

1928年初夏,张作霖败退东北,于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6月7日,守灵人员将孙中山遗体重新移回楠木棺(即“第三棺”)。这是孙中山遗体的第四殓。

如果仔细琢磨,这段“史实”似有许多疑点。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福尔马林保存遗体,不仅需要特殊材质的容器,还得由专业医务人员配置操作才行。这样的工作,是军人出身的守灵人员所难以完成的。更不必说“用棉花药水包裹防腐”了──如此处理方式,遗体难免会接触空气,怎能保持原样?

在奉安大典完成后出版的《总理奉安实录》一书和2001年8月出版的《香山公园志》中,均没有关于孙中山遗体移藏水泉院的记载。作者曾与香山公园有关人士探讨当年守灵人员移灵的情况,他认为不太可能。别的不说,仅看水泉院的那个山洞,虽环境幽静,却并不深邃,即使勉强移灵,把遗体藏在与金刚宝座塔这么近的地方,不但未必隐蔽,反倒有欲盖弥彰之嫌。“移灵”一说,也许是守灵卫士无奈之中想出的计策:故意散布传言,让人以为孙中山的遗体已经不在碧云寺了,以此转移视线。

当然,这些只是推测。毕竟时隔80多年,历史的真相难免益显模糊了。

1929年5月,南京政府正式拉开奉安大典的帷幕。5月20日下午2时,孙科与协和医院的史蒂芬医生来到碧云寺,在守灵人员协助下,将中式楠木棺(即“第三棺”)内的防腐液放净(有关资料记为“保护油”,这一细节表明,孙中山的遗体是浸在棺中的防腐液即“保护油”里的),史蒂芬将遗体揩净后用白色绷带包裹周身,然后移入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暂时重新放回石龛之内。这是“第五殓”。

22日晨7时,迎榇专员指挥守灵卫士将灵榇移到金刚宝座塔前下方的普明妙觉殿。8时许,宋庆龄等人赶到,由史蒂芬医生及助手、护士将遗体以白绸裹缚,并为孙中山理发、更衣。原来是准备穿中山装的──这是最恰当的方案,但医生比较有经验,说人的遗体长度比生前要缩短好多,中山装需要身架雄伟,并不适用。所以,最终是仿照回教葬礼的方式,内裹白绫、外着长袍马褂。

更衣完毕,在宋庆龄等家属的守视下,由孙科等人将遗体移入另一具新棺──特制的美式铜棺。这具棺椁是1925年决定将孙中山土葬之后,治丧处特地向美国订购的,早在1925年8月便已运抵上海,存放在香山路孙中山故居内;1927年5月转运至南京;1928年12月运抵北平。此为孙中山遗体的第六殓、“第四棺”。

11天后,这具承载孙中山遗体的铜棺安置于南京中山陵。

四具棺椁的最终归属

孙中山所换下的衣物置于中式楠木棺(即“第三棺”)内,依然存在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的石龛内,作为“孙中山先生衣冠塚”,供后人瞻仰。而奉安时停灵的普明妙觉殿则辟为“总理纪念堂”;1956年以后改为“孙中山纪念堂”,那具苏制“水晶棺”(即“第二棺”)便存放在纪念堂内。

如此,孙中山使用过的四具棺椁中,三具已有归处,惟有那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却似乎不明去向。据有关资料说,1929年7月,曾特地在紫金山麓的小茅山万福寺设立了一个“奉安纪念馆”,展出与奉安大典有关的文物及各界赠送的礼品,那具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也陈列其中。但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纪念馆被彻底破坏,所有物品全然流失而不知下落,其中也包括那“第一棺”。

不过,多年以后,居然出现了一丝线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光中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