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遗体改殓易棺之谜 揭秘“奉安大典”细节
2009年06月03日 14:00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从北平到南京的“奉安”过程中,曾有六次大规模的鸣炮。第一次是5月26日零点正,从孙中山灵榇自碧云寺起灵时开始鸣炮101响;之后,在26日下午灵榇抵达前门东车站、28日上午灵车抵达浦口车站、威胜舰载灵榇过江、以及6月1日正式“奉安日”凌晨灵榇自中央党部移上汽车的时候,均鸣炮101响。

最重要、也是最后一次鸣炮,是在6月1日正午12时,那是孙中山灵榇入墓安放──即“奉安”的时刻。根据统一要求,全国交通一律停止3分钟,全国民众一律停止工作、静默3分钟志哀。而12时整,狮子山炮台开始鸣炮,共101响,突然爆发的惊天炮声,不仅震撼了每个人的心灵,也明示万众:孙中山的灵榇已经进入了最后安放的地点。

至此,这场规模宏大的“奉安大典”终于宣告结束。

孙中山遗体改殓易棺之谜

“奉安大典”虽曾留下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但也难免遗有漏缺。在自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暂厝碧云寺到1929年奉安大典这四年多时间里,有许多关于遗体的传说真假参半,给后人留下不少难解的谜团。

据资料所载,孙中山的遗体曾经数次改殓易棺,比较权威的说法是“五殓四棺”——所谓“殓”,是指逝者的遗体穿衣入棺,实际上,若将每次易棺算作一殓,孙中山的遗体应为“六殓四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的当天,遗体便被送往协和医院,进行病理解剖并予以防腐处理。手术于3月15日完毕,上午10时举行“小殓”,按照民国礼制,身着大礼服、头戴礼帽、足穿皮靴,然后移入棺内。

孙中山生前曾经说过,自己逝世后,希望能像苏联领袖列宁那样,保留遗体供民众瞻仰。因此,在他病故的第二天,国民党便与苏联政府联系,定制安葬列宁时使用的那种“水晶棺”。但“水晶棺”的制作运输尚需时日,只好暂时使用协和医院旧存的一具美式棺木。这具棺木用美国上等沉香木制做,上面有玻璃隔层,可以瞻仰孙中山遗容。这是“第一殓”、“第一棺”。

3月下旬,苏联政府用火车将“水晶棺”运来中国,但最终未能使用。曾有传言说,“水晶棺”在运输中产生破损,以致不能使用。也有人说,“水晶棺”的尺寸对于孙中山遗体而言显得短小了一些,所以没能使用。其实,“水晶棺”最终未用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专家认为它仅适用于气候寒冷干燥的北方,而若在炎热潮湿的中国南方,遗体最多只能保存20年。其二,此时已经发现,由于初期的防腐处理不够理想,孙中山遗体的皮肤开始变黑,不可能按照所希望的那样长期保存原先的状态了,使用“水晶棺”已无意义,只能改为土葬。水晶棺尽管未用,仍应算作“第二棺”。

孙中山灵榇按原定时间于4月2日移往碧云寺,放入金刚宝座塔的石龛内。同时,又由协和医院另外制作中式新棺。4月5日清明节,有关人员打开美式沉香木棺,将孙中山的遗体用中式新棺重新装殓。这具棺椁为楠木材质,内壁用耐腐蚀的铝材制作,棺内满盛福尔马林药水,浸没遗体,以达到防腐的目的。棺椁上部装有玻璃盖罩,以便观察内部情况,其上再覆盖楠木棺盖。装殓完毕后,重新放回石龛内。这是孙中山遗体的第二殓,中式楠木棺为“第三棺”。

接下来的故事极为惊险曲折,而且迷雾重重。

那段时间,中国正在经历持续不断的战乱,北京西山一带治安不好,常有散兵滋事捣乱。此外,有传言说张作霖、张宗昌认为孙中山停灵的地方风水好,以致北伐军连打胜仗,因此只有焚尸方能破解。守灵人员得知消息,紧张万分。

据当时担任守灵负责人的李荣事后回忆,他曾前往协和医院向院长刘瑞恒求助,打算把孙中山的灵榇转移到协和医院保存,刘瑞恒认为不妥而没有答应。李荣只好请刘瑞恒开列防腐药水名称,自己前往德国药行购买,同时将存放在中法中学的那具沉香木美式棺(即前面所说的“第一棺”)运回西山。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光中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