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登上长城的尼克松不禁感叹,这是他终生难忘的时刻。但在游览定陵时,冰天雪地的,一些儿童穿着毛衣,不合时宜地在那里游戏、打扑克,表现出刻意安排的痕迹,周总理对此向尼克松表示歉意。 |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机场,与前去迎接的周恩来紧紧握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杨正泉在本文中所记述的,是当时中央电台宣传报道尼克松首次访华及中美建交前后的故事。
转播中美乒乓球赛 总理亲自改解说词
1970年8月,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及夫人来访,想实地考察一下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主席意味深长地向他发出了邀请,请他10月1日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成为中美隔绝20多年后第一位受到这种礼遇的美国来宾。
12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斯诺,含蓄幽默中透出了心迹。他说:“目前中美两国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我愿跟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他说:“尼克松要到北京来就悄悄来,作为旅行者或总统来都行。”
1971年4月,从日本名古屋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赛场传来了美国乒乓球队希望访华的信息,善于捕捉战机的毛泽东立即发出邀请。这一历史性的决策震惊了世界。
毫无疑问,中央电台的宣传报道必须紧跟中央的部署。最困难的是如何完成好中央交给的转播中美乒乓球队比赛实况的任务。
要转播好这场比赛实况的最大难题有二:一是如何介绍美国?“文革”中曾经把中央电台的体育实况转播作为“大毒草”进行批判,由此而停止了转播。直到1970年7月恢复转播时,解说却离开了“实况”的现场,大讲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大讲两国的友好往来,从而体现“突出政治”、“友谊第一”,为了与“技术第一”、“锦标主义”划清界限,到了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不报比分的荒唐地步。可是转播中美乒乓球赛如何介绍对方的政治、经济?不能“骂”,也不能说好话;如何讲友好交往?双方敌对了20多年。
二是要不要报比分,又如何报比分?中美乒乓球队之间的水平不是差一点半点,而是太悬殊了,一边倒地报比分不又是“锦标主义”、“分数挂帅”了吗?
周总理多次过问新闻报道和转播之事,4月12日针对转播中的问题指出:“转播词少一些,不要那么多形容词,怎么打就怎么说,不要说什么高超、精湛的球艺……说自己没个完,说人家就那么几句。”
总理的指示一下子解放了我们的思想,卸掉了包袱,“怎么打就怎么说”,紧扣现场,一切从实际出发。
周总理说:比赛要有胜负,我们都胜不好,要让他们赢一点,还要教会他们。不仅如此,4月13日凌晨,周总理还审阅、修改了这场转播稿的开头部分,并作了批示:“解说词太长了,我已经都给你们改了,不要那么多形容词。”
有了总理的指示,那场乒乓球赛转播得很精彩。人们似乎不是在听在看球赛,而是新奇地在看美国人,在看另一个世界。
相关阅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