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次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之后,刘少奇开始参与主持中央一线工作
1953年下半年,毛泽东提出中央领导层分一线二线的设想。1954年4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毛泽东当选为国家主席。此后不久,毛泽东就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不再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职务。作为国家元首,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参加国事活动,出席各种外交礼仪。这一切,使毛泽东深感苦恼。他希望摆脱这些杂事的干扰,多读一些书,多思考一些国内国际上的重大问题。
在1956年的“八大”召开之前,毛泽东曾向中共中央提出过他辞去中共中央主席和国家主席的问题。1956年在北戴河召开的一次有几十人参加的中央高层会议上,大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对毛泽东提出辞去国家主席的要求,“大家认为可行”。对毛泽东辞去党中央主席的要求,“也认为将来适当时机可行,只是暂时还不可行” 。“八大”之后,刘少奇、邓小平实际上开始主持中央一线工作。当时中央的基本领导格局是:政治局会议主要由刘少奇主持,书记处会议主要由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则由周恩来主持。
1957年4月30日,第十二次最高国务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在会上又说他不准备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的问题,并委托与会人员在各自的范围内透露这个消息,吹点“小风”。参加会议的陈叔通和黄炎培连夜给刘少奇和周恩来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陈叔通和黄炎培真挚而恳切地提出:从我们国家的现实着想,最高领导人还是不动为好。
5月5日,毛泽东仔细阅读了陈、黄的来信,并提笔在信中作了多处批注。此外,毛泽东在信的末尾又写了一段很长的批语,除赞同信中修改宪法的建议外,又再次申明了他不担任下届国家主席的理由。当天,毛泽东将写了批语的陈、黄来信转给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真等人阅看,并在写给他们的指示中提出:“请少奇同志召集一次有100人左右参加的政治局会议,展开讨论一次,取得同意。”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1957年5月8日,刘少奇主持召开在京政治局委员会议,专门讨论了陈、黄来信和毛泽东的批语,会议在毛泽东不做下届国家主席候选人的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1958年12月10日,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正式作出了《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他不作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候选人的建议的决定》。
毛泽东不干国家主席,谁来接替合适呢?经过初步酝酿,国家主席人选集中到朱德和刘少奇两个人的身上。按照惯例,毛泽东不连任,由上届国家副主席朱德继任是顺理成章的事。1958年12月29日,朱德给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写了一封信,提议由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4月5日,邓小平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代表政治局做了关于国家机构人事配备方案的报告。报告指出:以刘少奇同志担任这个职务,比较更为适当些。因为国家主席不单是一个很高的荣誉职务,而且有一些相当具体麻烦的事要做。例如出国、会谈、接待等等。所以,以刘少奇同志的能力和资望,以他现在在党内所负的责任,出而兼任国家主席职务,是比较好的。
在紧接着召开的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又亲自向参加会议的党外民主人士解释了国家主席人选方案。他说:“朱德同志是很有威望的,刘少奇同志也是很有威望的,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那个?因为我们共产党内主持工作的,我算一个,但我是不管日常事务的,有时候管一点,有时候不管。经常管的是谁呢?是少奇同志。我一离开北京,都是他代理我的工作,从延安开始就是如此。现在到北京又已经l0年了。以他担任国家主席比较适合。同时朱德同志极力推荐少奇同志。”
对刘少奇三次代理自己主持中央工作的表现,毛泽东非常满意,特别是对他出色的全面驾驭和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更是赞赏有加。所以,毛泽东这次在向党外人士解释国家主席候选人人选的谈话中,专门提到在中共党内“代理主持工作”一事,并把这件事作为刘少奇“比较适合”担任国家主席的主要理由,要大家对刘少奇放心。
1959年4月27日,在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上,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成为继毛泽东之后的中国第二任国家元首。
在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之后,国家事务方面第一线的领导工作,主要由刘少奇主持和负责,中央最高领导层一线二线的分工又朝前迈进了一步。但是,毛泽东仍然没有完全退出中共中央第一线的领导工作。在此之后至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前,中共中央关于国际国内的许多重要事务的决策,仍然是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做出的。
在1962年1月至2月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实际上开始全面主持中央的党政领导工作。自此以后直至“文化大革命”发生,毛泽东基本上退出了中共中央第一线的领导工作。在会议闭幕的第二天,1962年2月8日晚,毛泽东即坐专列离开北京到外地去了。此后,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主要在刘少奇的主持下进行,他曾戏称自己是“非常时期大总统”。(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