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电影回眸:“胆子大”才敢拍
2009年04月16日 13:59时代周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人性的眼睛

罗冠群至今还清楚记得,在南京城住了几十年的他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知道南京大屠杀时的震惊和气愤:“我发誓要把这个拍出来,给更多人看。”由于当时资料发掘的有限,像《东史郎日记》、《拉贝日记》等都还没出现,他在尽可能还原屠杀惨状的同时,将重心放在如何反映中国人民的反抗上,方式是根据一包保存完好的屠杀照片虚构出五组英勇反抗的人物。现在回头看,脱离历史细节支撑的人物塑造显得苍白和脸谱化,比如临死时不忘敲响警钟的主人公,就让人想起此前大量国产战争电影里的英雄。对此罗冠群至今不悔:“我觉得我拍的是第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不能把中国人的被杀拍得好像是活该,必须正面、全面,不然我自己的感情上通不过。”他遗憾的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他过多展现国民党军队壮烈的南京保卫战,“只能写到下层士兵,再往上就不能表现了。”而且那时候也没条件请外籍演员,都是中国人演日本兵,这就在真实性上大打折扣。

到吴子牛拍《南京大屠杀1937》时,就可以接触到大量史料了,其中血淋淋的屠杀案例让他悲愤不已,很多都照搬上银幕,比如日本兵用糖果骗中国小孩然后塞进手榴弹的故事,就让日本观众抓狂。为了将日本人民和日本兵区别,他通篇虚构了一个中国军人和日本女子的爱情故事,以此“联姻”一厢情愿地让日本女子代替赎罪,这种脱离历史现实的“意淫”态度不仅连日本女演员都不肯说台词,还被同期的牟敦芾狠批“那种不会发生的爱情故事根本就不是南京大屠杀!”牟敦芾则以直面日本人残暴的态度赤裸裸地表现了日本人的杀戮,其大胆和无禁忌包括日本军戳穿孕妇肚子、刺刀挑起胎儿、一群和尚排队被屠杀、把婴儿扔进开水……预想到银幕前观众的恶心与呕吐,他还特意在最后加了段字幕:真实的屠杀比电影更残忍。

进入21世纪,以《南京》为代表的国外纪录片出现,通过西方人的视角和不动声色的冷静讲述南京大屠杀,首次在镜头里让中国幸存者、日本老兵同时出现,当观众亲眼看到日本老兵回忆当年的烧杀抢掠而脸上看不出丝毫悔意时,当日本老人把强暴中国妇女当作有趣的事一边笑一边讲时,人们都不禁思考这些犯下罪行的日本人难道真的是恶魔吗?否则为什么直到今天都不会对杀戮有一丝的悔恨?

“他们从来都是正常的,用‘恶魔’解释自己战争中罪恶,是一种撒娇行为。”阅读了大量日本老兵日记的陆川,从那些褪色文字的字里行间,发现做出这些恶行的日本人其实一直都有健全的理智:“他们脱了军装就是普通人,依然会赏花、喝茶、找老和尚刻章。”所以他没有妖魔化日本人,而是让他们“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打自己的鼓”,“首先让日本观众接受这就是日本人,然后争取引导他们对战争进行反思。”

陆川把拍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比喻为“跑接力棒比赛”,一个导演接一棒,“在我这个时代,我陆川这一棒上,我有自己的任务:我们要重建中国人的形象。”陆川曾问遍身边所有人,发现没有人说得出大屠杀中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能说出的只有“30万”,但翻阅历史,他从中看到的是中国人每个个体的抗争:“我这部电影至少会留下‘小江举手’、‘刘烨巷战’等形象,我希望从这部电影开始,人们会记得中国人在南京大屠杀里做了点什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炯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