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唐朝] |
840年以前部分葛逻禄人已经分布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部的情 况,在其他穆斯林史料中也有反应。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初稿于840年、定稿于885年前后的《道里邦国志》记载:"在突厥的所有领土中,九姓乌古斯 (Tughuzghuz)人的领地算是突厥地区中最大的一块。九姓乌古斯人的领地同中国、吐蕃、葛逻禄、寄蔑、古斯、杰富拉、白伽纳克、突骑施、艾泽库 什、黑夫沙贺、黠戛斯(Khirkhiz)、葛逻禄、海赖吉诸邦国的领地相接。"这个领地最大的九姓乌古斯是指漠北回鹘汗国,而与它的领地相接的竟有前后两个葛逻禄"邦国",这不但暗示了葛逻禄的分裂,还明确指出漠北回鹘除了与七河的 葛逻禄领地相接(在伊犁河地区)外,还在另一个的地方与葛逻禄接壤,那么,这里除了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之外,还可能有别的地方吗?《世界境域志》第12章" 关于九姓古斯国及其诸城镇"(书中九姓古斯国指西迁后的回鹘,学界对此毫异议)中称,"其(九姓古斯国-引者)东为中国,南面是吐蕃的某些部分和葛逻禄 ",这里葛逻禄的位置也是指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前有人因不了解葛逻禄迁居塔里木之事而怀疑书中的记载有误。这部分人,就是敦煌写本《西天路竟》里僧行勤 一行人于966年从龟兹西行三日而入的"割鹿国"的前身。
由上文所述得出两点结论:一、840年回鹘西迁之前,分裂 了出来的葛逻禄人已经迁居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尽管我们还不清楚他们是790年之后借吐蕃势力由天山以北南迁而来,还是816年前后因大食法德勒东征而被迫 从费尔干纳、纳林河一带东迁来的。二、840年前,这些葛逻禄人已经完全沦为漠北回鹘的附庸,尽管我们还不能肯定他们与真珠智慧叶护是否一脉相承。据此, 我们认为808-840年之间回鹘一直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包括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及东部天山以北的地区。而840年庞特勤于国破之后率15部西去投奔的葛逻 禄,是指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一带、臣属于回鹘汗国的葛逻禄,并非驻牧于七河地区、并未归附的葛逻禄。庞特勤所部迁往那里,不仅因为那里的葛逻禄臣属于回鹘, 更是因为漠北回鹘一直在当地行使着管辖权。
三、西迁目的地的选择和西迁路线
传统观点认为西迁回鹘 析为三支,主力一支西入七河葛逻禄领地,但史料包括穆斯林史料中没有回鹘活动于七河的踪迹,从而受到质疑。近年来,法人哈密顿1955年提出的"(西迁) 回鹘人似乎是在那里(指阿尔泰山区--引者注)与葛逻禄人相汇合"[19]的论断又渐为流行,这种认为回鹘西奔之葛逻禄乃留居东部天山以北之葛逻禄的论 断,因回鹘西迁确实曾经抵达北庭而格外具有诱惑力。然而,这类观点的核心论据却建立在一个假设基础上--840年时东部天山以北有葛逻禄人分布。而这一假 设没有任何史料支持。《通典》卷曲174"伊吾郡"条下"西北到折罗漫山一百四十六里,其山北有大川,连大碛,入金山,为哥罗禄之住处"的记载,反映的是 贞元十七年(801)《通典》编成之前的情况。前文已述,790北庭之战时活动于东部天山以北的葛逻禄,因保义可汗收复北庭(808年)而被驱逐,保义其 后对该部的打击地点都在纳林河谷和费尔干纳地区,东部天山北麓已无葛逻禄的踪迹。《王延德使高昌记》中高昌回鹘统辖的葛逻禄应指安西附近的部众。
回 鹘西迁是一场四处寻找落脚点的出逃呢,还是一次已经选定了目的地的有计划的迁国?史料显示是后者。《资治通鉴》(7953页)记录了会昌元年(841)秋 八月,唐武宗君臣讨论是否允许回鹘 没斯所部内附的谈话,宰相李德裕奏曰:"今闻其国败乱无主,将相逃散,或奔吐蕃,或奔葛逻禄,唯此一支(指 没斯)远依大国。"《通鉴考异》指出, 这条材料摘录自李德裕《伐叛记》,是当时的原始材料,说明武宗君臣是在会昌元年八月(841年8月20日-9月18日)之前便已听到了"或奔葛逻禄"的消 息,而消息显然是从南来附汗的回鹘人口中得知的,而不是庞特勤抵达葛逻禄领地以后,消息再反馈到唐朝的,因为动乱时期消息不会那样快地反馈到漠北再传到唐 朝。这从侧面说明庞特勤等人动身之前,已经确立了西迁的目的地--葛逻禄地区,这一决定被南来附汉的同族人知晓,才会及时传到唐廷。因游牧民族都是以部落 来划分土地,他们只知道庞特勤是去葛逻禄领地,而不知晓那里(塔里木盆地西北)在半个世纪之前属唐安西都护府辖境。而唐廷与西域隔绝消息达半个世纪,根本 不知葛逻禄迁居塔里木盆地之事,后来是在大中年间(847-859)才得到庞特勤活动于安西的确切消息,所以,史册留下了"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一支投吐 蕃,一支投安西"的模糊而真实的记载。而前引文中"或投吐蕃"是指南投河西、陇右一带的回鹘,而这里的"一支投吐蕃"是后来从庞特勤西迁15部中分出的改 投西域吐蕃的回鹘人。
西迁回鹘将塔里木西北部定为迁居的目的地,是有充分理由的:一、840年前这一地域一直在回鹘的控制之 下,留有回鹘的驻军;当地的葛逻禄人和各城邦长期以来都是回鹘汗国的臣民,这是西迁立国的政治资本;二、东起焉耆、西南近喀什这一广大地域,既有河湖草原 和山地草甸,又有农业城邦,正好适合早已习惯半城居生活和榨取农业区消费品的回鹘贵族;三、这一地域远离黠戛斯地区,西面纳伦河谷一带又没有强大的政治势 力,具备良好的战略纵深条件。这些优势是北庭地区所不具备的,北庭虽然也有回鹘驻军,但北庭距牢山(唐代文献又叫贪漫山,今唐努乌拉尔山)以北的黠戛斯领 地和漠北草原太近,从牢山到漠北草原中心,与牢山到北庭的直线距离基本相等,因此,北庭地理上不具备国破之后迁地立国的战略纵深上的要求,只适于作中转站 而非根据地;同时,由于840年之前高昌又被吐蕃占据,使吐鲁番盆地和伊州、河西的吐蕃势力连成一体,使一山之隔的北庭难以成为安全的大本营。所以,以安 西等地为目的地,战略上是合理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