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桥也被俗称为“后门桥”
绘图/陈溥
元代漕运的终点码头——积水潭
从商周时期蓟国、燕国的国都蓟,到辽南京及金中都,都是以莲花池水系为主要水源。但随着岁月的推移,人口越来越多,水量却越来越少了。元朝建都时放弃金中都旧址,水源不足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元大都北移,元世祖忽必烈命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郭守敬为新都寻找水源。郭守敬经反复考证,看中大都西北60里的神山(今昌平凤凰山)下的白浮泉。他提出先引泉水至西山脚下,再循西山山麓转向东南,沿平缓坡降,汇集沿途多条小河、山泉,将水引至瓮山泊(今昆明湖)。再从和义门(今西直门)北水关入城,汇入积水潭。水再从积水潭东南角流出,经万宁桥(今后门桥)沿皇城东墙流出,东到通州与大运河相通。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采纳了郭守敬的规划。因工程利用了许多旧河道,1293年即告完工。史载“帝(元世祖)还来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名曰通惠河。”
这一水利工程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元大都的水源,二是漕运。元大都建成后同时面临粮食问题,每年要向外省征收粮食,其中百分之七十是通过水运进京,当时只能到达通州。这一水利工程竣工后,南北大运河漕运全线贯通,粮船可直达积水潭北岸。积水潭成为北方漕运终点码头。
当时的积水潭面阔水深,汪洋如海,一望无际。漕运给这里带来了商业繁荣,沿海成为百货聚集之地。沿岸建有米面市、缎子市、皮帽市、铁器市、柴碳市等,更密布着客栈会馆、酒楼茶肆。白天,游人如织,人声鼎沸。入夜,游船画舫上则管弦笙箫,吴歌楚舞。积水潭与附近的鼓楼西大街、鼓楼前大街(今地安门大街)成为元大都的商业、娱乐中心,这也符合《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建都原则。
积水潭繁荣了近一个世纪。明朝建立后,元大都的北城墙南移,切断了积水潭的上游,水量大为减少,明成祖朱棣怕漕运入城带来危险,禁止漕船进城,积水潭作为码头被废弃。后来湖面逐步淤塞变小,在湖面最窄处建成德胜桥、银锭桥,将湖一分为三,形成西海、后海、前海,统称什刹海,积水潭则成为西海的专称。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 ||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