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漕运遗迹 北京城从河上漂来[组图]
2009年02月18日 10:26北京青年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京杭运河积水潭港

北京电视台开年大戏电视剧《漕运码头》不久前刚播完。剧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情节曲折,再现了清末漕运码头上官衙林立、文武交织、三教九流、盘根错节的重重黑幕,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何谓漕运?漕运的本意是指水路的运输,后来专指历代朝廷通过水路将所征粮食、物品运往京城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古代漕运在交通运输、繁荣经济、文化交流仍至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上都发挥过巨大作用,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北京的漕运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时,留下了众多与漕运有关的历史遗迹。

京杭大运河

说到漕运,不能不说京杭大运河。它是我国漕运最重要的河道,是漕运的母亲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达杭州(余杭),跨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数十座城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滋养沿河的世代华夏子孙,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明。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两项工程。

大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在扬州开凿邗沟,连通长江与淮河,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隋朝时大运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向东开凿通济渠,沟通黄河与淮河,608年向北又开永济渠,北通涿郡,再向南改造江南运河,直至余杭,形成了以国都洛阳为中心的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唐宋时期对大运河不断疏浚,运输更加畅通。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为加强漕运,将原绕道洛阳的大运河裁弯取直,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最终形成了今日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贯通,前后共持续1779年,全长1794公里,成为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迹。

北京城是从河上漂来的

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北京城是从河上漂来的”,意思是说,建筑北京的各种材料都是从河上运来的,主要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抵北京,无论是元大都,还是明清北京城的修建,所需的大量木材和砖石,大多是通过大运河运输。上好的木材来自南方的深山老林,砖石来自山东、河南、江苏。山东临清土质细腻,烧制技术好又临近运河,那里烧制的砖“不碱、不蚀、击之有声,断之无孔”,成为修建宫殿与城墙的主要材料。

通州南部的张家湾镇,有皇木厂村和砖厂村,是存放当年由漕运运来修建皇城用的木材与砖石的仓库,明朝政府曾在张家湾修建一座城堡,专门用来保护漕运物资,因而它不建在镇子里而建在镇子外,成为“城堡建在镇子外”的特有景观。现在张家湾镇南面,仍有一段古城堡城墙遗存,厚近4米,高7米。

在明清北京东郊,广渠门外百子湾路南侧,也有一处皇木厂,存放漕运来的贵重木材。永乐四年(1406年)工部尚书宋礼受命采集木材。他在四川发现一片金丝楠木林,砍伐后经辗转运输,最后沿大运河运至北京,堆放在皇木厂。永乐帝大喜,将其中最大的高达六丈有余的一棵封为“神木”。没有将它用于建筑,而是作为“镇物”供奉,成为北京五镇之一“东方之镇”,皇木厂也被称为神木厂。清乾隆皇帝曾特作“神木谣”刻于石碑,立于御碑亭中。20世纪六十年代“神木”及“御碑亭”均完好,后毁于“文革”中。

北京城不仅营建材料从大运河来,建城后供应北京数十万军民的粮食,也是通过大运河漕运而来。可以说,没有大运河,没有漕运,就没有北京城,北京城确实是从运河上漂来的。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