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的勇气:无视中央压力 坚持包产到户
2008年12月18日 09:45中国青年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于最高领导人的宽松和宽容,会议气氛变得稍稍融洽了一点。但是此时在安徽、四川等地,却由于《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空气中的紧张和恐慌气氛陡然增大。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张浩事件”。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张浩《“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的来信和编者按,信上说:“……轻易从‘队为基础 ’退回去,搞分田到组,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的,搞乱干部群众的思想,挫伤群众积极性,给生产造成危害。”而编者按的语气则更加严厉:“已经出现分田到组、包产到组的地方,应当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坚决纠正错误的做法。”

这一天,七省三县农业座谈会正在召开期间,文章的发表无疑更加重了反对派的砝码。

在安徽,清晨6∶30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的这条消息,让万里心头陡然一震,他暗自惊呼:“要坏事!”

万里赶紧给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打电话:“我们该咋办还咋办,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

随即,以中共安徽省委的名义,省委办公厅向省内各地发出了8条紧急“代电”,要求各地“不论实行什么样的责任制,都要坚决稳定下来,集中精力搞好春耕生产”。

第二天一早,万里即刻下乡。他首先来到了皖东的全椒、滁县、定远、嘉山等县,一路上做工作,反复对干部社员讲:“责任制是省委同意的,有什么问题省委负责,既然搞了,就不要动摇!”

在全椒县古河区,万里一下车,就被百姓围住了,大家愁眉苦脸,让万书记拿个主意。

“万书记,又要变咧?”

“谁说要变?谁吹这股风那股风,我们也不动摇,既然搞了就不动!”

“《人民日报》说了,要坚决退回去。”

“《人民日报》可给你米吃?可给你油喝?它就是公共汽车,你可以上我打票也可以上。”

面对县里的干部,万里的脸色变得十分凝重。他说:“究竟什么意见符合人民的权益和长远利益,这要靠实践来检验。决不能读了一篇读者来信就打退堂鼓。生产上不去,群众饿肚子,是找你们县委要还是找《人民日报》要?搞包产到户如果要检讨,我检讨。只要老百姓有饭吃,能增产,就是最大的政治。老百姓没有饭吃,就是最坏的政治。”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说,老百姓依然清冷的灶台和破旧的草屋让万里坚定了决心——哪怕走得再远一些,哪怕风险再大,也不能退缩。

在定远县范岗公社,一位生产队长吞吞吐吐地说,我们队现在还没有包产到组,春播无人干,社员一致要求学凤阳,县里领导坚决不同意。

万里直截了当地对生产队长说:“你那个队可以实行凤阳的办法,回去就搞,决不能耽误生产。”

年轻的队长又惊又喜又有点半信半疑:“我们说了好多次,公社都不依,说是县里统一布置的,你在合肥,怕说了没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