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双方运动员参赛
6月5日就是奥运会报名的最后截止日期,但体总仍没有收到国际奥委会的答复。
台湾方面已于5月19日向组委会报名,决定派出22人组成的代表团,包括一支篮球队和一名准备参加400米赛跑的田径运动员。
6月4日,在没有奥委会回复的情况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任冯文彬和国际奥委会委员董守义联名,电告赫尔辛基奥运会组委会:中国决定派出游泳、篮球、足球运动员参加本届奥运会。
6月的北京天气晴好,十几个人正在燕京大学的土操场上飞奔。带球、传球、停球、射门,每个人的身后扬起一阵尘土,裹挟着小石子四处乱溅。艰苦的条件反倒成了最好的陪衬,让意气与激情愈加耀眼。
他们其实不是燕京大学的学生,而是在1951年全国足篮排球选拔赛中脱颖而出的各路好手,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们也就是新中国第一批足球和篮球的国家队队员了。
这些人的名字,今天的球迷未必知晓,但他们中许多人后来成了国家队和各省运动队的总教头,是人见人敬的老前辈。现在足球界、篮球界里的明星球员和教练员很多都是他们的“徒子徒孙”。从1952年年初开始,他们被陆续调进北京,参加“中央体训班”的集训。这个体训班由体总副秘书长黄中主抓,目的是培养运动员骨干分子,地点就在燕京大学。
体训班初创,条件简陋。他们只能借住在学生宿舍楼的阁楼上。大白天也得开着灯,因为窗户只是开在膝盖以下的装饰品,他们这帮练足球的倒还好,那些同住的篮球运动员可就惨了,一进屋就伸不直身子。
即便如此,日子却过得其乐融融。篮坛老将程世春一辈子也忘不了他到体训班以后吃的第一顿饭:“肉沫豌豆雪里蕻,一大铁桶,每人一大碗,馒头随便吃。比我在大学里的伙食强多了。”晚上训练结束后,大家就凑在一起跳舞、演节目。队友里有人会拉手风琴,有人会弹六弦琴,还有人擅长黑管,一支球队恨不能都可以组建起一支小型乐队来。第一批“国脚”、“国手”们素质之高,着实令人赞叹。他们中不少人都是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出来的大学生。
在向第15届奥运会“单方面”报名后,体训班的运动员们很快便被召集起来开会,有关负责同志把参加奥运会的事以及此前与国际奥委会的你来我往一股脑地讲了出来。(另一说法为:运动员们直到7月21日才获知要参加奥运会的消息)足坛老将陈成达记得,自己当时又兴奋又紧张,只知道要参加世界最高水平的运动会了,但到底高到什么样子,谁心里也没底。大家在忐忑不安中真诚地梦想着世界级别的竞赛场。
但事情却没有顺大家的心愿发展。
相关新闻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