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系天下:李宗仁白崇禧的富国强兵路
2008年07月25日 10:40《先锋国家历史》 】 【打印
相关标签: [李宗仁] [民国] [国民党]

武化教育

1932年,时年8岁的钟文典还在蒙山县读小学,钟家是蒙山县的大户,经营着两间分别叫做"怡兴隆"和"正昌隆"的杂货铺。店员们轮流被抽调去进行军事训练,因为只是利用早晚时间操练,并不需要脱产,"大家都对民团的操练非常感兴趣,争着要去。"

钟教授解释道:"那个时候,李、白、黄他们的口号非常得人心,所以办民团得到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再加上国难当头,大家的爱国热情全被激发出来了。"由于军训需要穿着统一的军服,当时他的祖父甚至出钱为店员们订做军服,以表示对民团的支持。

广西民团的训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政治训练,此外还包括识字训练,新桂系集团尤其重视政治与文化训练。

黄旭初说:"我们的民团……是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打成一片。"民团已不仅仅是维持乡村治安的工具,更成为"推动广西各方面建设事业之一种社会力量。"于是,在传统的军事训练项目之外,广西民团训练项目还包括农业技术、中国及世界大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三民主义、社会常识、科学常识等。

不难想象这股涉及全省、声势浩大又清新向上的时代风潮,在那些历经战火劫难、几近绝望的普通百姓心中,涤荡起怎样的波澜与热情。钟文典清晰记得,包括自家店员在内的壮丁们在蒙山县的公共体育场进行操练,他时常跑到那里去看,而前去观看的普通民众非常多,经常是里三层外三层。"与此同时,民众便也受到了熏陶与教育",钟教授说。在他看来,人心受到的鼓舞与希望,在那样一个时代,尤为弥足珍贵。

寓兵于团

感受到改变的不只是广西人,1934年3月11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农学团组成的一个国内农村考察团,一行五人来到广西省武鸣县,在这里,他们被广西民团建设所深深震撼。他们回忆道:"刹时间五六百全副武装青年壮丁集合在讲演台前面操场上,迅速森严,比之正式军队,有过之不及。"

正是这些比之正式军队"无不及"的民团组织,担负了治安联防、剿匪灭霸、稽查毒品等任务,古来以多匪闻名的广西,社会治安与风气焕然一新。《大公报》记者胡霖君在其《桂游日记》中感慨:"千里夜行不见匪"。胡适也赞叹道:"广西……连兵官共有两万人,可算是真能裁兵的了。但全省无盗匪,人民真能享治安的幸福……"。

不仅如此,民团更是建设公所学校、道路桥梁、共有树林、公共设施等的主要力量,政府的财政投入得到大量节省。民团参与经济建设的成果还表现为广西省入超的持续下降,由1931年的1700万下降至1937年的200多万。

民团的作用还体现在军费的大为节省。广西因经费有限,平时仅保留两个军的兵力。根据1943年数字统计,从1930年到1943年,广西全省壮丁接受军事训练总计2,147,918名,约占壮丁总数的87%,而当时广西省总人口也不过1200万。而当抗战爆发后,广西省在极短时间内集结了六个军开赴战场,这便是民团训练的巨大威力。无怪1935年,山东省政府考察团在考察广西民团后,在其报告书中感慨道:"虽名为民团,而实则新式之陆军也。"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