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宋朝] |
宋方的战略意图很清楚,以曹彬、米信两路(实际上是一路)为主力,在离幽州最近的地段出兵,持重缓行,吸引契丹主力,给山后方面的田重进、潘美作掩护,创造机会,待田重进、潘美全取山后之地后,三路合力取幽蓟。平心而论,这个战略思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契丹军在幽云地区的驻军的部署以南京析津府(幽州)为中心,并以此中心向其它防地辐射,而西京大同府(云州)是山后地区的中心,然其重要性比起南京来是要差很多的,宋辽开战后宋军未费多大力气就能轻取云州,由此可见一斑。所以针对契丹以燕京为轴心的战略防御态势,宋人采取了左翼回旋,分进合击的外线进攻态势,以己方主力吸引敌方主力,以己方侧翼作为战争初期的主要突破力量,待侧翼力量达成初期目标之后,再与主力会合,来达成最终目标。
乍一看,这种战略构想似乎很高明,甚至无懈可击,然而细分析起来漏洞就出现了。既然是分进合击,最重要的就是计划详细周密、战时相互配合,而宋方这两点都没能做到。其战前计划很笼统,只说西师尽略山后之地后与主力合力取幽州,但是西师什么时候能够达成初期目标是个未知数,又没有规定师期,如何能与东路作好配合?当然,计划没有变化快,赵光义或许是接受了遥控指挥的教训,并没有在细节上过多要求其将领,但是在三路大军相去百里的条件下,各自情况无法保证及时得知,各路军队几乎就等同于完全没有配合而各自为战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不要说侧翼与主力的配合谈不上,就是潘美、田重进两支侧翼部队也一直没有按事先部署会合,最终被斜轸击破。
相比之下,契丹方面的防御及反攻战略比较得当。在宋朝突然进攻的情况下,契丹首先是战略收缩,以燕京防御轴心,对山后诸州的失陷暂时不理,对宋军曹彬主力采取的不是硬碰硬的对磕,而是坚守要地,寻机袭扰,目的使宋军疲殆,好为援军的到来争取时间。之后,契丹全力驰援,主要方向还是在燕京地区,同时以一部赴援山后,主次分明。等到宋军曹彬部粮尽而退时,契丹的援军也基本上到位了,待曹彬再来即与之决战,以新锐克疲老,曹彬部大败后并不盲目扩大战果,而是还军燕京并增援山后,以图各个击破,因为在山后方面的威胁还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便以主力贸然南下是比较冒险的。山后方面斜轸趁宋军主动奉命撤退,抓住时机进行反击,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战果。
可以说,歧沟关之战契丹方面的表现为中国战争史上的内线防御又添加了一个经典战例;而宋方在歧沟关的失败同样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外线进攻和分进合击的反面教材。
宋军战术上的失误也非常明显,尤其是曹彬一路,后勤补给都没有保障,竟然被契丹轻易截断了粮道,粮尽而退,又被宋太宗一诏挡回,退而复进,听说萧太后大军已到,又掉头而退,终为休哥所乘。兵家有句话:“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了。休哥的迟滞战术是相当成功的,在宋军势不可挡时能够遏止其进程,又将之逼退,这是契丹取胜的关键。
狼牙村、陈家谷之战,宋军的任务只是掩护边民撤退,而王侁却大言不惭非要与契丹过过招,最不可思议的是主将潘美竟然也默许此议,却让杨业陪上了性命。杨业在战前的建议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稳妥之举,成功的可能性显然要大出许多,然而没有得到一人赞同,殊为可悲。
相关新闻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