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 恶化 敌对 缓和" 看中苏关系40年变迁
2008年01月19日 10:44中国经济网 】 【打印

随着中苏政治磋商的持续进行,从恢复交换留学生开始,两国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往逐渐增多。其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要数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来访。安德罗波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对改善中苏关系的态度较为积极,主要做了两件事:建议两国外长在联大举行会晤;主动提出派阿尔希波夫访华。据透露,选择这一人选,苏方是煞费了苦心。阿尔希波夫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过苏联援华专家总顾问,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方不好拒绝;而且他主管经贸,可以讨论扩大双边经济关系;再者,他认识许多中国领导人,可以借此进行高层接触。我方很快答复同意。但就在访问前一天,苏方突然通知,由于“技术”原因推迟访问。后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此访终于1984年年底成行。除了同姚依林副总理会谈外,阿尔希波夫还会见了陈云、李先念、彭真、薄一波等一起工作过的老朋友,电视上播放了他们见面时亲切拥抱的感人情景。通过这次访问,双方恢复了中断多年的经济、科技合作。1969年双边贸易额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仅为1.2亿瑞郎,1982年双边贸易额回升至6亿瑞郎,而1985年则达到46亿瑞郎。

相隔30年后,我国在莫斯科举办大型贸易展览会,轰动了苏联各界。每天有两万多人参观,排几小时队才能买到票。苏联观众在留言簿里写道:“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以前认为中国贫穷落后,展览使我消除了旧观念”,“中国人善良、诚实、公正”,“谁也想不出比中国更好的改革……”不少群众反映,现在苏联有一股“中国热”。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我方利用派团赴莫斯科参加苏联领导人葬礼的机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恢复称苏联为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话说得比较艺术,以“祝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巨大成就”的措词加以表达。据了解,苏方对此也一下子心领神会。

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1986年7月28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海参崴讲话。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将分阶段从阿富汗撤军;正同蒙古讨论撤出大部分苏军问题;愿同中国讨论削减中苏边境地区的陆军;同意按主航道划分阿穆尔河(黑龙江)边界线走向;尊重和理解中国的国内政策。这是苏方第一次在消除“三大障碍”问题上作出实际松动,正式确认按主航道中心线划分两国界河的原则,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领导人历次讲话中调子最为和缓的一次。

对苏方的这种姿态,中方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提出恢复两国边界谈判。同时指出,它同消除“三大障碍”距离尚远。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