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 恶化 敌对 缓和" 看中苏关系40年变迁
2008年01月19日 10:44中国经济网 】 【打印

20世纪80年代,双方都调整政策,两国关系逐渐缓和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作重心转移、国内政策调整及国际形势变化,中央着手调整国际战略,改善对苏关系。

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中亚塔什干发表讲话,明确承认中国“存在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强调支持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这在客观上为我方调整对苏政策提供了契机。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外交部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作出反应。3月26日,我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注意”到了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这一极为平常的“注意”二字,却隐藏着不同寻常的意思,引起了国际上极大关注。外电评论称,这预示着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

1982年7月,邓小平同志作出决定,要采取一个大的行动,向苏联传递信息,争取中苏关系有一个大的改善。但必须是有原则的,条件是苏联得做点事情才行。这就提出了要苏联主动解决“三大障碍”,即从中国北部的中苏边境和蒙古撤军,从中国的西邻阿富汗撤军,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1982年8月,外交部苏欧司司长于洪亮以视察使馆的名义前往莫斯科,向苏方传递中方关于消除障碍、改善关系的重要信息。主要内容是:首先肯定勃列日涅夫主席的讲话有积极因素,表示中国最高领导也关心中苏关系改善。认为,双方应当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讨论,通过共同努力,设法排除妨碍发展两国关系道路上的严重障碍,从有助于改善两大邻国关系的一两个实质问题着手,推动其他方面关系的发展,可先从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开始。强调,我们提出上述想法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愿就此同苏方交换意见。至于交换意见的方式,双方可以协商。苏方作出了积极反应,表示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级别上同中方讨论双边关系的问题,以便“消除关系正常化的障碍”。为了避免外界不必要的猜测,于司长还同时去了波兰华沙。

1982年10月,中苏双方在北京开始进行两国政府特使的政治磋商,一谈就是6年。政治磋商一共进行了12轮,前11轮都是钱其琛副外长主持。后因钱出任外长,改由田曾佩副外长担任中方政府特使。磋商中,主要讨论克服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特别是越南侵略柬埔寨问题。中方指出,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问题是改善中苏关系的关键。苏方则声称,中方找错了对象,柬埔寨问题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并提出中苏关系正常化不应损害“第三国利益”。中方反驳说,我们提出来讨论的问题不是有损而是有利于苏方所谓的第三国利益,而且作为一个原则,应该不损害“所有第三国利益”。双方针尖对麦芒,各说各的,被称为“聋子对话”。不过,这漫长的政治磋商为彼此交换意见提供了一个正式渠道,对两国关系的缓和与改善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中苏之间开始改变一个时期以来只对抗、不对话、不往来的全面僵持状况。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