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毛泽东] |
毛泽东与斯大林
毛泽东之所以缩短访苏时间,一方面如他自己所说,是出于国内的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可能是毛泽东觉得,既然中苏条约无法签订,他也就没有必要长时间地留在莫斯科,所以决定提前回国。
正当毛泽东与斯大林的会谈陷入死胡同的时候,外国人帮了毛泽东的忙。英国新闻社传说毛泽东被软禁了。这是涉及苏联国际声誉的大事,斯大林不会等闲视之。中苏双方商定,以毛泽东答记者问的形式击破谣传。1月2日,毛泽东《答塔斯社记者问》赫然刊登在《真理报》上。毛泽东说,他在莫斯科逗留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对有关中国利益问题的解决。在这些问题当中,首先是“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贷款问题,两国之间的贸易和贸易协定问题,以及其他问题”。这就告诉外界,毛泽东把处理中苏条约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对斯大林来说,既然同意媒体发表毛泽东的答记者问,这就表明将讨论条约问题。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在谈到《答记者问》的意义时说,它“缓解了僵持状态,搞活了关系,打开了局面”。
几乎就在毛泽东答塔斯社记者问的同时,缅甸、印度和英国打算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自己也认为,这一点可能“促使了斯大林态度的改变。”此外,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份文件宣称,美国将调整对亚洲的政策,放弃台湾,脱离中国内战。这给斯大林的印象是,美国不会介意北京同莫斯科缔结新条约。
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斯大林改变初衷,同意重新签订条约,并允许周恩来到莫斯科来。1月11日,周恩来由北京启程。毛泽东此行的主要目的即将达到,他的心情也随之由阴转晴。在周恩来出发的当天,毛泽东开始了他的又一个访苏日程,即“看一看苏联”。12日,毛泽东参观了莫斯科的地铁、郊外的一个兵工厂、一个集体农庄。15日,毛泽东、王稼祥、陈伯达、师哲、汪东兴一行到达列宁格勒,并乘车来到芬兰湾。毛泽东信步走在波罗的海的冰层上,此时,冰的厚度已达1米至1.5米。毛泽东极目远眺,颇有“千里冰封”之感。当毛泽东看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时,他的心情格外激动,耳边仿佛回荡着十月革命的炮声,正是这一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还参观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防御工事、基洛夫机器制造厂。随后,毛泽东来到艺术馆参观,那里的人告诉他,本来有个中国厅可以参观,但目前正在装修。毛泽东转过脸来藐视地对师哲说:“其实是不便对我们开放,不好意思让我们看,因为沙皇盗窃中国的东西太多了。”毛泽东虽然没有从海参崴走到波罗的海,也没有从黑海走到北极圈,但毕竟到了不少地方。
1月17日,毛泽东返回莫斯科。20日,周恩来抵达莫斯科。22日,双方开始正式会谈。2月14日晚6时,中苏最高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议》等文件。至此,除没有访问东欧国家和到黑海疗养外,毛泽东访问苏联的目的基本达到。
2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打道回府,并沿途在斯维尔德洛夫、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等地进行了参观。26日,毛泽东一行到达满洲里。在满洲里车站,苏方人员把斯大林赠送给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礼物——两辆小轿车转到中国火车上。毛泽东用萝卜、白菜换回了汽车,看来,“老大哥”比“小弟弟”要财大气粗。3月4日,毛泽东回到北京。
相关报道:
相关新闻
作者:
邢和明
编辑:
刘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