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绣花鞋》:张宝瑞的手抄本时代
2007年07月03日 09:06四川在线-文摘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文革] [文学]

毫无疑问,手抄本文学是对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动。在一场宣称要“触及灵魂”的运动中,“白纸黑字”往往就是“罪证确凿”,一封寻常的家书有时都要暗示阅后即毁,何况这些对伟大时代精神的颠覆性作品。那时,几乎所有的作者都不署名,张宝瑞也不例外。

不署名并不意味着安全。1972年春,手抄本《归来》(《第二次握手》)流传到北京,两年以后,首都一家报纸在其第960期《内部参考》中反映了《第二次握手》广泛流传的情况,姚文元批示:“这不是一般的坏书,也决不是工人能搞出来的。要查一下作者是谁,怎么搞出来的,必要的时候可以请公安部门帮助查。”

公安部门立即成立了“《第二次握手》专案组”,着手清查。不久,写作《第二次握手》的张扬就被拘留,经过一年零三个多月的审讯、外调、揭发、批判,特别是经过湖南师范学院文学系的专家分析定性从而“破案”以后,终于在1976年3月21日由省公安局报请省委批准逮捕。

张宝瑞当然不知道这些“内部机密”,但是他知道写作的危险。他小心翼翼,却是一发而不可收。据统计,文革的手抄本作品有300多部,其中张宝瑞就有20多部。

1977年深秋,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张宝瑞想上大学的愿望变得越发强烈起来。尽管信心不足,他还是决定试一试。“那一次,我很清楚自己数理化学科的情况,所以,并不是抱着考上的心态,而只是准备体验一下,没有任何的复习准备就上了考场,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年7月,张宝瑞又坐在了高考的考场,自我感觉发挥得还很不错。他还在一张考卷的背后,写下一首七律诗,取名《无题》,之后再交上去。

26岁的张宝瑞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新闻系的录取通知书。(据《经济观察报》马国川/文)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