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悲歌:唐朝覆亡真相
2007年05月29日 16:08天津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唐朝]

唐朝建立于618年,亡于907年,共290年。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唐朝还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使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但如此强大的帝国也难逃衰落、灭亡的结局,是什么原因呢?自唐亡以后,人们就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今天让我们从现代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唐朝的灭亡,以探寻其灭亡的真相。

“贞观”、“开元”励精图治,创就盛世气象

唐朝的建立者李渊是隋朝太原留守,隋朝宗室贵族,隋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李渊称帝建国,国号“唐”,李渊就是唐高祖。唐朝建立时,天下依然是群雄并争,战乱不止。所以唐高祖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平定各地的叛乱,统一全国。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常把隋朝当作一面镜子,隋朝的迅速兴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尤其是农民大起义,使他充分认识了民众所蕴含的巨大威力。得罪了民众,即使像隋炀帝那样集全部威权于一身的帝王,也难逃国亡身死的命运。他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对大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剥削民众来奉养国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了身也就毙命,君富了国也就灭亡。”为此,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开创了唐朝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史书中对“贞观之治”是这样描述的:贞观初年,全国人口不到300万户,一匹绢能换一斗米。到了贞观四年(630年),一斗米四五分钱,牛马满山坡,人出行几千里都不需买粮食,周边少数民族归附者有120万人。这一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只有29人,社会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这种繁荣稳定局面的出现,是与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有方分不开的。他的具体措施有:在政治上,任用贤能、善于纳谏。太宗任命房玄龄、杜如晦等德才兼备之人出任宰相,同时,虚心接受以魏徵为代表的大臣对自己提出的意见。重视吏治,注重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严惩贪官污吏。在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大力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在军事上,打败强敌突厥,解除北方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626年,益州地方官奏称僚人反叛,请发兵进攻,他不许出兵,说:“僚人居深山,时出掠抢,相沿成习,不算反叛。地方官如果公平对待,自然相安无事,不可轻动干戈,杀害他们。”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宽厚持平,因此,少数民族纷纷来朝,并尊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对自己的成功总结了五条经验:一是不嫉妒比自己强的人;二是充分发挥人的长处;三是尊敬贤能之人,怜悯不肖之人;四是不厌恶正直的人;五是没有狭隘的华夷观念。太宗对自己的概括,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对于一名权力高度集中的君主,能够做到这些相当难能可贵。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必然性。

太宗之后的高宗、武后统治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为“开元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高宗李治是太宗的第九子,即位后,继续按其父亲的治国之道行政,后来由于身体原因,皇后武则天开始辅助高宗处理朝政,并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由于武则天在高宗病逝后,先后废立中宗、睿宗,并于690年,改国号为“周”,自立为皇帝,历史上对武则天颇多微词,传统史家批判她篡夺李唐政权的行为,并认为武氏任用酷吏,实行酷政,陷害忠良,迷信福瑞,大兴土木,耗费民力等等,将她贬得一无是处。这些言论并非空穴来风。比如,武后确实赏识并重用过酷吏周兴、来俊臣等人,也确实迷信福瑞,大造明堂,多修造像,给社会造成一些消极影响。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并没有出现停滞、倒退,相反,是继续向前发展的。从这一点上看,她的统治是值得肯定的。为维护统治,武则天实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发展科举制,武则天亲自策问贡举人,举行殿试,增开武举。她还多次派人到各地搜访人才,并不经考试直接任用。她还加大对官员和军队的监督,具体方法就是赋予肃政台(即御史台)更大的权力,使他们对文武百官、各地军队有较为独立的监督权力,便于朝廷对官员和军队的管理。她继续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使经济持续发展,人口由380万户增长到615万户。高宗、武后的统治,推动了唐朝的进一步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