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东帝汶新老华人的故事
2007年04月29日 10:48新华网-环球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东帝汶] [华人]

乡情难移

在齐家的网吧,如果呆上足够长的时间,就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中国人,他们中有在东帝汶贩卖中国廉价小商品的福建小老板,有在中国援建东帝汶工程做事的建筑工人,也有从事地下产业的妙龄女郎……

无论是靠力气挣钱,还是靠脑袋挣钱,抑或靠身体挣钱,他(她)们到网吧都是直奔仅有的两部长途电话。一根细细的电话线,连接着远隔重洋的家乡和游子。每到这个时候,网吧内就响起中国各地的乡音,福建的、江西的、湖南的,即使听不懂,但那份亲切、那种兴奋不懂也明。

从这些同胞们打电话时的音调大小可以感觉出他们中大多数并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似乎只有声音更大,遥远的对方才能听得清楚,引得在网吧内上网的白人老太太频频侧目。可老太太也许永远也不会明白,中国人对家的那份眷念。

把根留住

在东帝汶,如果看见一副华人面孔的人用当地的德顿语与人流利交谈,请不要惊讶。他们的祖先早在200多年前就来到这个曾经盛产檀香木的岛屿,并扎根下来。

东帝汶华人商会秘书长饶李祥先生说,东帝汶华人祖籍多为广东梅县,属客家人。上世纪70年代初,东帝汶华人最兴旺的时候曾一度达到3、4万。由于那时候东帝汶还属于葡萄牙的海外领地,因此华人多拥有葡萄牙国籍。

然而,印尼1976年出兵占领东帝汶成为岛上华人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自此华人数量锐减下来。进入21世纪后,东帝汶的华人大概仅剩下千余人,其中不少是因为生意原因留下来的。

饶李祥先生在当地的华人朋友中,有开电器店、食品店、旅店的,有做机电设备、经营咖啡种植园的,虽谈不上巨富,但靠着勤劳和聪明,大家生活都过得不错。

“因为我们会德顿语、葡语、英语,还有中文,我们了解东帝汶,又知道怎么和外面世界打交道,所以在东帝汶经商有立足之地。”饶先生说。

但是,东帝汶华人聚会的时候,也会谈到他们忧心的事情,当地的中文教育近年来已经中断,帝力原有的一所中文学校2006年在骚乱时也被烧毁。

电器店谢老板感慨地说:“我们希望中华文化能在东帝汶继续保留下来,校舍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缺少师资。如果有了老师,我们把学龄儿童召集起来,甚至把当地的孩童也邀请过来,这样学校就能办起来了。”

另外有人说,年轻一代的华人对祖国文化、语言逐渐生疏,甚至没有机会接触了,就会渐渐忘了本,这是很危险的事。

目前,当地华人正筹划在帝力恢复开办中华学校。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