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汉俄大辞典 女皇带头种疫苗
留学生初达中国,首先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字和语言。对于中国文字的特点,俄国著名汉学家比丘林在其著作《清朝内部与道德状况》中描述道:“在中国,他们不是用字说话,而是用声音说话,发音与字是分开的,不具有任何意义。他们也有文字,但不是由字母,而是由特定的符号组成,每个符号不代表发音,而是代表事物的意义,他们的书写顺序是自右向左,不是横着写,而是自上而下竖着写(编者注:中国当时的书写习惯与现在不同)。这样一来,他们写书就从我们结束的那一页开始写起。”
尽管对中国文字的特点有所了解,但要学好这门语言,对于俄国留学生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初到中国后,他们就尽全力学习汉、满、蒙文。当时最大的困难,是缺乏教科书和汉俄辞典,于是这些学生,开始协助传教士编纂辞典。
为了搜集词汇,尤其是生动的口语词汇,留学生们穿上中国服装到市场和店铺里去,询问和记录一些物品的名称,标出读音。通过这些人的努力,《汉俄大辞典》最终问世。后来,这部辞典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俄罗斯乃至西方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必备参考书。
此后,俄国留学生和传教士开始翻译中国的经典著作,像《论语》、《中庸》、《元史》等,都被他们译成俄文。一些留学生回国时,还携带大量的中国传统典籍,像19世纪初著名的留学生、汉学家比丘林回国时,携带的文献重达1.4万磅,其中仅汉、满文的中国书籍就有12箱,全部文献书籍竟然需要15头骆驼驮运。
留学生来华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学习中医。俄国人对中医非常重视,早在康熙、雍正时代,许多来华的俄国使臣和商人,都曾接受过中医中药的治疗,疗效很好,因此中医在俄罗斯十分有名。
当时俄国在使团中配备了专门医生,主要任务就是了解中医中药的成就。1693年,到京的伊杰斯“使团”中的药剂师克利斯多夫·卡尔斯坦斯,他的任务就是“在这个国度里找寻可以入药的根茎、草和种子”。
另外,治疗天花的“种痘术”也是通过留学生传入俄罗斯的。当时的留学生中有人专门来学习“种痘术”,在学成之后,这些俄国学生很快在本国推广“种痘术”。1764年,俄国女皇凯瑟琳二世带头接种“种痘”,使这一技术在俄罗斯迅速流传,并传入整个西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相关新闻
作者:
金点强
编辑: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