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鲁迅的诗交:鲁迅称毛诗有“山大王”气
2007年02月26日 10:16新闻午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毛泽东] [鲁迅] []

鲁迅和毛泽东诗格有别。鲁迅多作格律诗,沉郁深闳。毛泽东好为长短句,豪放雄阔。这种差异颇合乎“风格即人”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两人在诗论方面(特别是诗体的流变及其发展前景)有着相当接近的见解。鲁迅在致友人的信中屡次表示: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他在白话诗的初期为着打打边鼓助威呐喊以壮声势,也尝试着写过几首白话诗,但后来坦率地表示:白话要押韵而又自然,是颇不容易的,我自己实在不会做,只好发议论。他曾夸张地说过:“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亦殊可笑。”

无独有偶,毛泽东对于新诗的设想与鲁迅所述如出一辙,强调押大致相近的韵,易记,易唱。他在1965年7月致陈毅的信中展望:“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他在创作和理论上的“不一致”也与鲁迅颇为相似,说旧体诗“束缚思想”,“不宜在青年中提倡”,而现存的公开发表的五十几首作品中,除《八连颂》颇类民谣,其余多为格律严谨的旧体诗词。和鲁迅一样,表情达意还是旧体诗得心应手,但又能不囿于个人的喜好,冷静地评判诗体的流变及其发展前景,这也许正是“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一个方面吧,此中反映的不仅仅是对诗的见解,同时显示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乃至处世的哲理。

“诗言志”,这是毛泽东屡次书写过的名句。鲁迅和毛泽东都是无心做诗人而“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郭沫若语)的真正的诗人,诗沟通了两位伟大的心灵。(摘自《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冯锡刚文)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