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两次下野与复出(图)
2006年11月29日 09:30环球人物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蒋介石]

复出的人骑在马上

蒋介石第二次下野的时间比第一次要短,为期不到两个月。

与第一次下野时相比,此时的蒋介石,势力与地位已今非昔比。经过几年的纵横捭阖,他早把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地方军阀降服,东北的张学良与他结为金兰之交,中央军的指挥权更是牢牢控制在他手中。接替他出任国民政府领导人的孙科、汪精卫等人,雄心勃勃,慷慨激昂,命令张学良在锦州一带抵抗日本军队的进攻。可是,他们却无法调动唯蒋介石之命是听的中央军前去增援,张学良也对他们非常冷淡。结果,锦州很快失守,东北军全部撤进关内,东三省遂悉数沦陷。到此时,国民党内反蒋派别大概才意识到,经过多年经营,蒋介石的地位与影响力已难以撼动。

蒋介石又一次复出了。1932年1月28日,他主持国民党临时中政会,决定任命汪精卫为行政院院长,孙科为立法院院长,仍由他自己担任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的这种安排,虽表面上看起来使权力有所分散,但至关重要的军权依旧掌握在他手上。他所奉行的依然是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就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国土被侵吞、分割,自身又陷入分裂、内战,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正是这一现实。复出的蒋介石,将如何应对这一切?中国将会走向何处?

在这次复出一年多之后,1933年12月11日,蒋介石第三次出现在《时代》的封面上。封面选用的是一张照片。蒋介石身着戎装,骑一匹战马,右手行军礼,看上去颇有几分威风,似是在检阅军队时拍摄的。

《时代》以少有的欣赏口吻,描述这个封面人物:

中国上周炸开了锅。不过,中国面积相当大。激战、抢劫、骚乱、悲惨的中心地带,常常各自相距百里、千里。一位了不起的战士,坚定地骑着一匹矮胖健壮的中国马,看着世界上这个人口最多、内战频仍的国家。他就是蒋介石委员长。

这位曾经征服中国的人,目前正面临着蔓延于从广州到北平之间的一场广泛的内战,尽管6个主要叛乱地区并非让人过于惊恐。如果中国想真正全都平静下来,委员长就要在60个地区而不是6个地区马不停蹄地奔跑。因为,中国几乎到处都有“造反”的将军。但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上海、广州、北平、汉口,以及首都南京,生活虽艰辛但却安全。狡猾的蒋委员长聪明地选择不理会那些对中央政府权力不形成威胁的地区叛乱(他曾说,其中绝大多数叛乱的规模还抵不上芝加哥黑帮的火并)。(《时代》,1933年12月11日)

从《时代》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这个骑马人的威风只是表面的。因1931年日本入侵东北而陷入困境的中国,依然风雨飘摇,在苦难中挣扎。对于蒋介石来说,环绕四周、令他头疼的,显然不仅仅是日本对东北的侵吞和伪“满洲国”的成立,还有几年来一直难以剿灭的共产党红色武装。复出的他,仍坚持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