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场考古展,走进“何以浙江”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站内

看一场考古展,走进“何以浙江”

全文约 1831 字

012024年3月22日,浙江省博物馆举办“浙里寻珍——2024年度考古成果展”,展出26处考古重要发现中的四百余件文物,首次将遗迹和遗物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02仙居下汤遗址成为展览的亮点之一,该遗址贯穿浙江新石器时代,是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展出的磨盘等文物清晰可见万年前的痕迹。

03展览中一件来自战国湾山遗址的青铜鱼钩引人注目,其设计精巧,说明战国时期沿海人已有高级获取生物手段,垂钓技术可能已达较高阶段。

04汉代青铜洗展品展示了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其修补痕迹与民国甚至几十年前的技术相似,同时该器物内部有精美纹样,推测为洗手明器。

05鲁公桥遗址的发现补充了钱塘江以南地区良渚文化基层聚落的材料,对了解萧山地区历史时期的聚落变迁有重要意义,目前该遗址已申请进行保护性回填。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在我们心中,博物馆似乎总与“宝物”相联系,不论是玉琮王,还是鎏金阿育王塔,都以“镇馆之宝”的名号,以独特、稀有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但最近,在浙江省博物馆的这场展览,与以往展览侧重文物本身不同,而是将遗迹和遗物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考古之笔勾勒万年文化史的壮阔长卷。

展览海报。浙江省博物馆 提供

3月22日,“浙里寻珍——2024年度考古成果展”在浙博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开展,和有风君一起走进这场考古展吧。

01

钱塘潮涌,亘古不息。

浙江这片土地,以稻作火种点燃文明曙光,凭海港帆影书写丝路传奇。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是从148项发掘项目中评选出的26处。这些遗址出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四百余件文物在此集群亮相,以“文明新证:史前的考古新发现”“越地风华:商周的考古新发现”“东南肇兴:汉唐的考古新发现”“海陆交响:宋元明清的考古新发现”四大篇章构建时空经纬。

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工作人员、展览人吴丝禾告诉有风君,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已经举办很久,但办成展今年还是第一次。

展览现场。有风君 摄

为什么会举办面向公众的展览?“评选项目一开始是比较学术的,主要面向业内人士,但经过十年的连续举办,很多观众也在持续关注,整个社会也燃起了对文物保护的更多热情。公众的需求进一步升级,我们觉得应该进行和大众接触的‘转型升级’了。” 吴丝禾说。

此外,这场展览还非常“新鲜”,时效性很强,不少文物甚至在2024年12月份才出土,就已经第一时间在这里和观众见面了。

吴丝禾来到展览的第一个遗址展示柜前:“这是最具突破性的遗址之一,仙居下汤遗址。”

下汤遗址经历了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好川文化,贯穿了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始终,是我国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是我国万年文化独立起源、绵延发展的生动范例。

展柜中,从下汤遗址出土的磨盘上,还能清晰可见万年前的远古痕迹。

仙居下汤遗址·陶簋形器。浙江省博物馆 提供

02

这场展览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出土文物。

眼前的这支青铜鱼钩,似乎和现代的鱼钩没有什么太大差别,上面还精心设计了细小的倒刺,确保鱼儿一上钩就难以挣脱。

但是,它来自战国时期的湾山遗址。

“青铜鱼钩的倒刺浇筑的整个形状已经非常锋利,有一定的科学设计在其中。这说明在战国时期,沿海人已经用比较高级的手段去获取生物了。他们的垂钓技术,可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阶段。”吴丝禾告诉有风君。

青铜鱼钩。有风君 摄

来到一旁的青铜洗展柜前,吴丝禾又向有风君指出了一个有趣的“补丁”。

“我们在青铜洗的下方特意放置了一面镜子,这样观众就能看到口沿侧面的修补痕迹,这是汉代人的修补,但是已经和民国时期,甚至和几十年前的修补技术没有什么区别,证明当时的青铜铸造水平已经非常高了。” 吴丝禾说。

这件器物十分精美,它的内部有群山和香炉的纹样,根据推测,这是一件用来洗手的明器。不过,因为过于“新鲜”,出土时间太短,专家们还没来得及对它进行太深入的研究,它的用途可能还会有变化。

03

在二层展厅,还有一件黑色的陶过滤器吸引了有风君的注意。

它黑乎乎的颜色和其他白色陶器形成对比,虽然名叫过滤器,但是没有看到任何过滤孔。

陶过滤器。有风君 摄

这件器物由一大一小两个敞口碗形器堆叠而成,“小碗”上没有孔洞,无法起到过滤作用。“说明它只是专门用来陪葬的明器,”张晓坤说,“在良渚文化中,黑陶的黑衣没有脱落掉,这样保存下来是比较少见的。”

原来,良渚文化的陶器以泥质黑陶最富特征,但绝大部分都属于灰胎黑衣陶,烧成温度较低,胎质较软,陶衣呈灰黑色,很容易脱落。

鲁公桥遗址已发现了涵盖良渚、商周、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及至近现代时期的土台、灰坑、灰沟、墓葬、柱洞、水井、池塘等遗迹,其中尤以良渚文化时期发现最为重要。这些发现补充了钱塘江以南地区良渚文化基层聚落的材料,对了解萧山地区历史时期的聚落变迁有重要意义。

现在,鲁公桥遗址已申请进行保护性回填,“由于良渚时期的遗迹非常重要,我们希望未来能够申请主动发掘,以深入研究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张晓坤说。

萧山鲁公桥遗址M24平面图。资料图

环顾展厅,四百余件文物连缀起2024年“何以浙江”的新答卷。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考古成果的巡礼,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

这些深埋地下的“珍宝”,经考古人之手重见天日,又借博物馆展览之机走入公众视野,最终将在当代人的凝视与思考中,完成文明基因的赓续传承。

“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0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