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8日至13日,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举行。11月9日,在凤凰卫视集团、珠海航展有限公司主办,凤凰网承办的“2022与世界对话·中国航空航天论坛”上,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杨扬在圆桌论坛环节表示,建设空间站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国家来说更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空间站一直对国际合作持开放态度,并且已经产出了广受关注的国际成果。对于国际合作,杨扬表示空间站的建成为其提供了更充沛的资源和机会,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的倡议做出贡献。
对于自主空间站建成的意义,杨扬表示:在空间站主体建造即将完成后,接下来就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部署更多的科学实验,充分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研创新工作提供保障及机会是空间站未来的任务。而究竟哪些项目可以率先入选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杨扬以中国载人航天与联合国外空司的合作框架为例,提到这需要非常严格的三轮评审,包括中国和联合国在内,首批遴选出了最有科学价值和实现可能的9个项目。下一步,如何落实好规划的项目并不断开展新的项目将成为实施过程的重点。
以下是杨扬先生发言实录:
凤凰卫视霍伟伟:空间站的建设不仅需要极其先进的技术,还需要付出令人难以想象的高昂资金。成功发射一个空间站所需的财力,有的国家甚至举全国之力都无法负担。很多网友认为空间站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从您的角度看,空间站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可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积极作用?
杨扬:其实资金财力只是一方面,我们说空间站宝贵、来之不易,更多是因为建设空间站需要海量大量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广泛的专业技术积淀和人才团队积淀、以及长期几代人长期坚定不移的共同努力,这才是最关键的原因,也是我们举国体制优势的体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发起,至今已有30余年,这么多年,一致沿着规划稳步前进。前期是建设阶段,今年我们空间站的主体建造即将完成,将全面进入应用和发展阶段,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大家很快会发现,他的科学发现、研究成果,以及其所带动的技术发展,很快会融入我国的科技创新网络和经济社会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中国空间站也支持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积极欢迎来自吸纳全球的国际优势科技供给,为人类探索太空,储备技术、知识和经验。
凤凰卫视霍伟伟:在中国空间站建成之前,国际空间站在宇宙“一家独大”,是由16个国家共同投入建造的,它本身就是一项国际合作的大科学工程。中国空间站是我国自主建造的,将如何开展国际合作呢?从人类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宇宙进行探索能够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哪些推动作用?
杨扬:中国空间站一直对国际合作始终持非常开放态度的,也一直面临面对着旺盛的国际合作需求,也有非常好的国际合作传承,并已经产出了受到广受泛关注的国际合作科技成果。空间站的建成也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更充沛的资源和机会,在和平利用太空的前提下,我们欢迎全球希望更广泛、更多元的吸纳全球的优势科技资源和科技供给,与为来自全球的合作者分享贡献中国空间站的合作机会,并维护合作各方的合理诉求和成果产权,共同推进国家太空实验室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同时我们也会积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的倡议,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独特贡献。
凤凰卫视霍伟伟:近日,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和转位,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进入最后阶段。2016年,中国就与联合国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商定利用中国空间站为各国提供科学实验机会,并在未来为他国航天员或载荷专家提供在轨飞行机会。请问自主空间站的建成,是否意味着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杨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起之初就确定了“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的发展思路。今年,空间站主体建造马上就要完成,然后就转入10多年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任务,也就是说,后面如何用好中国空间站,充分发挥它他的应用效益,是首要主要任务。目前已经部署了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与应用四个领域的1000多项实验。现在这1000多项的实验,正在排队等候上咱们空间站。后续这10年,也会持续论证和部署新的科学和应用项目。这就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创新团队,提供了它强大的空间应用支持能力和宝贵的科技资源。
凤凰卫视霍伟伟:中国空间站未来将打造成一个面向国际社会的、开放的科技合作平台。2019年开始,中国和联合国开展合作,包括选拔一批科研项目,目前共有17个国家的9个项目获批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这些项目是如何产生和选拔的?涵盖哪些领域?未来可为人类生活带来哪些利好?
杨扬:2016年,中国就与联合国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商定利用中国空间站为各成员国提供科学实验机会。2019年6月12日,中国与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发布会,公布了首批入选的9个项目。这些项目的产生也经历了长期的技术准备。首先是在2018年时年,我们时就在维也纳向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发布了机会公告,然后首批我们收到了来自27个国家的40多份建议书。每份胜出的建议书,都经历了不少于三轮的评审:第一轮是形式审查,主要确定建议书的各要素真实性、完整性;第二轮是科学价值评审,由中方和联合国共同成立评审委员会,去评估建议书的科学和应用价值;然后通过科学价值评审的建议书会进入到工程可实现性评审,也就是说去确定它是否满足空间站支持能力的边界条件。当然了,有的项目我们还中间有迭代,与对提交建议书的团队协商,它提出了一些建议,使得项目在反馈修改之后满足了相应的条件。最终胜出的就是这9项,其中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领域。
而这些项目的研究内容也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里面由挪威、法国、荷兰、比利时、秘鲁、西班牙等国家开展的太空肿瘤、致病菌生长和生物膜产生的影响等研究,就是面向人类的生命健康的研究;由我们和日本、沙特和我们合作的比如火焰不稳定性研究、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也是响应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瑞士、中国、德国、波兰以及印度、俄罗斯合作的伽马暴偏振探测、星云气体光谱研究,着重的都是探索宇宙起源、物质起源的和自然法则这类基本科学问题;也有和意大利、肯尼亚合作的高性能微两相冷却系统,这个是热控这项技术的研究,面向有助于提升未来空间探索的能力。
凤凰卫视霍伟伟:人类一直在追求寻找可供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甚至也在寻找外星人。到底有没有外星人,这是很多电影、小说、科幻当中热衷探讨的内容。杨扬处长,从现实研究出发时,你们会不会也去做一些畅想,畅想一下将来会是怎么样?你们日常的会如何去畅想?
杨扬:我们畅想可能更多是立足依据现在的一些已有的科技成果,依据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沿革和发展布局,做一些中期或者更长期的这样一种延伸,然后去尝试规划一些相关的科学内容、科学目标,然后再根据科学目标去动员和部署一些相应的支持资源,所以是采用了一种相对更加具象的一种方法。
凤凰卫视霍伟伟:对,更具象、更具体要落实下去的是一个科技的突破的,一步步的发展的需要,这是现实的需要。
杨扬:是的。
凤凰卫视霍伟伟:所以问题和挑战是一个接着一个,但是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走。目前来说,我们空间站建设工作已经结束了,大家刚才聊了很多关于下一步的科研成果如何落实的问题。那杨扬处长,对于下一步中国空间站建成之后的应用以及下一步的落实,你们有怎样的一些规划和想法?
首先我们需要把已经规划的项目逐步有序落实好,现在毕竟已经有一个非常实验列表长的队在这里等待着。然后,同时我们也会逐渐滚动式地、不断地开展新的项目的论证和部署。新的项目它可能的产生大多是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自体自顶向下的,一种是自体底向上的。一方面,根据国家的基本需求,还有我们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论证部署一些相关的规划和项目。同时也会广泛地征集国内外相关的科学团队和创新团体的想法,然后纳入到总体的我们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这么一种方式,首先把想法转换成可实施的项目,然后可能还需要根据他们的一些具体的科学研究项目需求,再部署一些相应的实验环境、支持能力、科学实验硬件等,以这样的形式,去完整地实现更充分多的应用科学支持能力,提供更宝贵的一些科学供给和科技资源更好的发挥科学应用效益。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