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决胜伊苏斯:罗马帝国对波斯人的绝地反击(下)


来源:冷炮历史

伊苏斯之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代经典战役。在此次战役中,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以35000人的劣势兵力战胜了两倍于己的波斯大军,俘虏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随军家眷,迫使后者狼狈出逃。不仅创造了古典历史上

伊苏斯之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代经典战役。在此次战役中,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以35000人的劣势兵力战胜了两倍于己的波斯大军,俘虏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随军家眷,迫使后者狼狈出逃。不仅创造了古典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也让自己的威名传遍整个西方世界。

不过,正因为这场战斗是如此有名,以至于人们往往忽略了千百年后依次发生于当地的另外两场同名战役。虽然也被称为伊苏斯之战,它们却完全被亚历山大的伟大壮举所掩盖而乏人问津。但和许多被人忽视的重要大战一样,它们亦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发生在公元622年的第三次伊苏斯战役,即为其中的典型。

1 宿命的轮回

△继承了亚历山大大帝在亚洲大部分遗产的塞琉古帝国

自亚历山大东征后,伊苏斯所在西里西亚地区先后成为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古王朝属土,从而开启了希腊化的变革。虽然此地后来又落入罗马人之手,但希腊化的进程并未被打断。

因此,当罗马帝国在公元395年完全东西分治,以君士坦丁堡为核心的半壁江山异,本质上仍是一个继承亚历山大遗产的希腊化国家。

巧合的是,和一千年前的马其顿人需要面对的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一样,东罗马帝国在公元622年的对手,也是波斯人。由萨珊家族统治下的新波斯帝国,一直宣扬誓要恢复祖先的荣光。

千年的时间流转,并未改变希腊与波斯互为宿敌的根本现状。唯一与前次大战的不同之处,在于双方的攻守异势。千年前处于被动挨打地位的波斯,如今成为主动发动战争的急先锋。

△千年后希腊人与波斯人再次争锋相对

2 大厦将倾

△莫里斯皇帝的金币他的死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战争

两位老对手之间的决斗,虽然在千年前就已埋下伏笔,但直接导火索却源于战前十年的一场风波。

公元603年底,东罗马皇帝莫里斯被篡位者福卡斯所杀。这场原本只是帝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引来了外敌波斯的注意。波斯国王科斯洛伊斯二世以其恩主被害为借口,突然向罗马发难。由于当时福卡斯统治暴虐,东罗马帝国内乱频仍,无暇它顾。波斯大军十分顺利地突破了罗马边境。

△斯洛伊斯二世的野心给两个国家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公元604-610年,波斯人先后夺取了达拉、马尔丁、阿米达、卡莱和埃德萨等两河重镇,将所有罗马人在幼发拉底河以东的行省全部收入囊中。随后即以此为基地,向后者腹地发动更进一步的攻势。

公元613年,波斯人在叙利亚首府安条克附近,击败了临时组织起来抵挡侵略者的罗马军队。波斯大将沙赫巴拉兹,遂经大马士革南下巴勒斯坦。过去一直徘徊在叙利亚和两河流域北部的波斯势力,居然在6年内即拿下了从叙利亚到埃及最南端底比斯之间的所有土地。

△萨珊军队在开战后即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胜利成果

另一位波斯将军沙欣,则从卡帕多西亚首府凯撒里亚一路西进。在先后拿下了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的安卡拉、西部的尼科米底亚和海滨的罗德岛后,直插罗马帝国心脏所在的查尔西顿。攻下查尔西顿的波斯大军,向着海边眺望,可以隐约看到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

伊苏斯所在的西里西亚东部地区,就是因为拥有出入小亚细亚的重要战略地位,而在此期间被入侵者占领的。

△面对防御空虚的罗马东部省份波斯军队犹如无人之境

3 绝地反击

△一副中世纪手抄本上的插图惨遭围攻的君士坦丁堡

毫无疑问,东罗马帝国此刻已经遭遇到自分治以来最具威胁性的生存危机。它的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和作为经济命脉的东方省份,都已掌握在敌人手中。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兵源地则遭到蹂躏、损失惨重。

更糟糕的是,科斯洛伊斯为了彻底消灭宿敌,重新恢复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荣光,还联系了多瑙河以北的阿瓦尔人。这些游牧蛮族从匈牙利平原上一路南下,洗劫了巴尔干大半地区,甚至对君士坦丁堡本身都构成了威胁。

时人都以为东罗马帝国此时行将崩溃,唯有后者日后真正的大敌——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对此做了惊人的预言:罗马人已败北于最近的领地,(阿拉伯半岛),他们既败之后,将获胜利,于数年(3到9年)之间……

△受波斯人邀请围攻君士坦丁堡的阿瓦尔人

后来的历史证明,《古兰经》的预测绝非浪得虚名。就在公元621年,波斯胜利达到空前绝后的巅峰之际,东罗马内战的最后获胜者--新任皇帝希拉克略,也开启了自己的重整河山之旅。伊苏斯之战,正是他吹响绝地反击的第一声号角。

根据八世纪基督僧侣提奥法尼斯撰写的《编年史》所载,希拉克略在622年4月5日离开君士坦丁堡,前往海峡对岸位于比提尼亚的皮莱,然后从此抵达提马塔练兵。此举不仅开创了东帝国自分治以来皇帝重新上阵搏杀的先河,也对军心起到了重要的激励影响。

△即将力挽狂澜的希拉克略皇帝

毕竟,养尊处优的罗马皇帝,已有两个世纪不曾奔赴战场。即使那些此前曾在军中担任重要职位的军人,在成为皇帝后也逐渐隐退入紫色寝宫之内。希拉克略的壮举,显然让军队想起古代凯撒们带领士兵跋山涉水的光荣时刻,从而激起了他们保卫家园的斗志。他还适时的动用了国内的宗教情节,以收复圣地为口号,动员起所剩不多的兵力。因此,第三次伊苏斯战役,也是基督教历史上首次圣战的开始。

这位传奇皇帝在达提马塔停留至夏初,才率领一支重新整训过后大军,向东进发。我们不清楚这支军队的具体规模,但提奥法尼斯称希拉克略不断从周围地带调来其它部队加入,因此其数量一定不小,至少也在2万人以上。

△皇帝本人的亲自上阵让罗马军队的士气得到了恢复

希拉克略的计划是直接向东,从小亚细亚半岛东北部的本都地区,进入尚未被波斯征服的罗马亚美尼亚属土,再以此为根基入侵米底和两河流域。这样的战略相当于摈弃被占领的叙利亚和埃及于不顾,直接大胆进攻萨珊王朝的心脏地带,将战火同样引入敌人腹地。

确实,这一战略相当大胆而有效,但波斯人也绝非目光短浅之辈。按照希拉克略的朋友兼御用诗人--皮西迪亚的乔治的记载,大将沙赫巴拉兹下令其驻扎在本都越冬的军队占据了所有从此地通往亚美尼亚的关隘和道路。显然他早已通过奸细获知了对手的动向。

因此,作为对敌人策略的回应,希拉克略转而从中部的卡帕多西亚往南,直抵伊苏斯所在的西里西亚门。分散在北方的波斯人,被迫从其越冬要塞中倾巢而出,追踪来到此地。公元622年8月初,决定希腊与波斯命运的一战,在伊苏斯附近的土地上第三次上演。

△在小亚细亚山区艰难前进的罗马军队

4 希腊与波斯的较量

△萨珊王朝的重装骑兵与旗手

迫不及待的波斯人,首先向罗马军队发起了攻击。沙赫巴拉兹的作战风格一贯狡黠,他把进攻时间选在了太阳尚未升起的黎明时刻,企图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由于这位波斯将军事先将部队驻扎在伊苏斯北部的群山中,因此和四百年前的叙利亚僭主尼格尔一样,他在地势上握有一定优势。提奥法尼斯在描述波斯人的进攻时说道:他把军队分为三部,在太阳升起前就整装备战,然后突然在黎明时从山上冲锋而下。

△在萨珊军中骑兵的地位与作用一直远远大于步兵

萨珊王朝的波斯军队,一般将阵营排为两列。前排或中心位置为精锐的具装骑兵,后排及两翼为随时跟进的步兵。骑步兵之间的排位可根据敌人投射火力的差异随时调整。但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选择以骑兵为进攻先导。我们可以想象这些从头到脚覆盖铁甲的罐头骑兵从山上冲阵而来的壮观气势。倘若对手是一支毫无准备的乌合之众,确实很可能会被他们彻底冲垮。

△古典时代后期开始越来越倚重投射火力的罗马步兵

然而希拉克略却非等闲之辈,他早已预测到敌人有可能的军事计划,并对此做出了相应部署。根据提奥法尼斯的记载,他把步兵同样排成三个方阵迎敌。四世纪的《兵法简述》记录,当时的罗马军队习惯于将每个军阵分为五部:

排在阵前的中央第1-第2横队,为负责与敌接触的重装老兵。前排士兵装备长矛近战,而后排士兵会装备重型标枪投射。但他们都是使用长剑与盾牌肉搏的好手。

阵中的第3-第5横队,则为使用投射武器为主的弓箭手和投石兵。他们即有使用轻型标枪的投手,也有使用弓箭和投石的其他轻步兵。

学习了部分波斯和草原风格的骑兵,会按照距离远近分别担任包抄和掩护侧翼的任务。

只有战力最强的精锐士兵被安排到最后,以作为在战斗关键时刻的预备队使用。他们也基本是重装步兵配置。

鉴于七世纪的罗马军队步兵在装备和战术上与三百年前相差不大,我们可以推测希拉克略对己方步兵大致采用了上述部署。

△罗马军队中的骑兵步兵与旗手

由于伊苏斯的地形狭窄,双方很快就在近距离内亲密接触,随即爆发人对人-马对马的恶战。对于装备近似的萨珊铁甲具装骑兵与东罗马铁甲重骑兵来说,二者可谓旗鼓相当。但东罗马军中结成方阵的重装步兵却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波斯人的攻击速度,从而打乱了沙赫巴拉兹的计划。

对波斯人而言,更糟糕的是随着太阳的升起,他那依托地形建立的稍许优势,很快就荡然无存。因为波斯人是自西向东发起进攻的,太阳发出的耀眼光芒无疑妨碍了他们向前突进的步伐,进而对此后的战斗过程导致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相反,和四百年前的塞维鲁士兵一样,罗马人则将其视为上帝给予自己的神佑。他们背对着太阳,因而能更清楚地看到敌人的冲锋路线与飞来的箭矢。

△模仿波斯风格建立的罗马超重装骑兵

阳光的加成确实让罗马人主导了战斗的节奏,但倘若没有希拉克略战前制订的战术和士兵的积极执行,这场战斗仍然不会如此迅速的分出胜负。按照提奥法尼斯的记载,这位传奇皇帝效法其祖辈,命令自己的人马在接触敌人不久即伪装不敌后撤,引诱波斯人前来追击。这就要求军中的士兵有非常过硬的军事素质与心理,否则非常容易引起全军的溃败。

该战术显然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效果。上了钩的波斯军队,在追踪过程中拉长了队列,、破坏了队形。正对眼睛直射的阳光,则妨碍了他们及时做出调整。于是,整支大军的秩序就此陷入混乱。

△罗马军队中的重装步兵在此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在此时,罗马皇帝敏锐地觉察到对手暴露出的破绽,当即下达了停止撤退并调头反攻的指令。突然之间,波斯大将就发现他原本想要加诸于对手的计策,反而被敌人还治在自己身上。毫无约束而又猝不及防的波斯军队,仅仅在遭到罗马人第一波次的打击下就崩溃了。前排骑兵的混乱,又加剧了后排步兵的动荡。很多在当面位置的士兵被杀,其他人则四散逃往西里西亚和卡帕多西亚交界的山中。

△罗马阵中的第二排重步兵作战风格与古典时代的前辈最为接近

罗马军队势如破竹,一路追赶敌人直至悬崖。皮西迪亚的乔治在形容那些逃亡者时写道:当他们在悬崖边时,就像野山羊一样,任由我们俘虏。无人防守的波斯大营连带其中的辎重财物,也被顺势而下的罗马士兵收入囊中。这也标志着两位宿敌之间的这场战斗,最终仍以波斯人的溃败告终。

△波斯军队中经常出现的游牧部落征召部队在近战中比较吃亏

5 意义重大的小胜

△希拉克略的胜利吹响了罗马人反击的号角

严格意义而言,公元622年的这场伊苏斯之战,并不如当地历史上的前两次战役那样具有决定性。波斯人的整体实力并未因此战受到影响。沙赫巴拉兹麾下军士在数量上有很大可能不如希拉克略,或许是其败北的重要因素。他本人也在战后毫发无损地回归本国,得到科斯洛伊斯二世委任后,卷土重来。

作为获胜方的罗马人同样未能因此立即获益。战役结束后,希拉克略确实打通了通往亚美尼亚的路线,也确实迅速将部队驻扎到波斯边境上。但他本人立刻就因阿瓦尔人的压力被迫返回首都,小亚细亚的门户依然如战前一样对科斯洛伊斯敞开。从军事角度和战略价值衡量,第三次伊苏斯战役,充其量只是罗马人的一次小胜而已。

△希拉克略皇帝发型的金币

但是在政治层面上,这次小胜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是战争爆发以来,东罗马帝国首次在战场上击败萨珊军队。因而,它不仅是希拉克略个人对外荣耀的第一笔记录,也对帝国臣民提升凝聚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价值。正是在伊苏斯战胜的基础上,帝国军队才得以重建自信,进而赢得了更多更有意义的胜利,最终将敌人赶出国土。(完)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