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真实的杨贵妃是什么样的?


来源:历史研习社

原标题:真实的杨贵妃是什么样的?——贵妃时代流行史 文/扬眉剑舞 上周末有俩杨贵妃同时登场,《妖猫传

原标题:真实的杨贵妃是什么样的?——贵妃时代流行史

文/扬眉剑舞

 

 

上周末有俩杨贵妃同时登场,《妖猫传》张榕容版和《国家宝藏》马苏版。平心而论,都是符合当代审美的美人,服饰也很精美。美则美矣,毕竟是影视美术,不须多评。但还是可以聊聊在杨贵妃生活的时代,当时人眼中真实的盛唐宫廷美人是什么样子的,或许是普通人不易接受的审美。(唐朝流行史之二:贵妃时代。) 

文/扬眉剑舞 绘图/燕王

 

如果要选一位中国古代的美人代表,杨贵妃可能会成为呼声最高的候选之一。她与玄宗的浪漫传奇在当时和后世被反复传唱,对于杨贵妃本人样貌的形容屡见笔端,绘画作品和戏曲、戏剧舞台表现更是不绝于目。

对于她的描述,最大的符号的就是“”。“环肥燕瘦”,到底肥不肥,历朝历代一直到今天都还不停有人讨论。有人说“纤秾中度”,刚刚好;有人说当然肥,“人应笑太真肥”;有人说是被后世文人的诋毁,本人其实匀瘦。

但如果只从文本描述和后世绘画上推测,可能永远也得不到真实结果。因为胖瘦是相对的,审美标准一直在变化,对于胖瘦判定的基准判断值也在变化。也许当时人眼中和描述里正刚好的身材,在后世看来过胖;也可能某个时代崇尚的标准身材,现在看来过瘦;甚至同一时代不同地区的审美标准差距也很大,对比某些非洲部落与我们眼中的美女便可知。

当然,我们现在无法看到杨贵妃的“真实照片”,具体的面貌难以还原,不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尤其是玄宗同时代数以百计纪年贵族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写实陶俑、壁画、绢画,已经可以很科学地归纳出开元天宝这几十年从长安京畿到西域、东北广大区域时的贵妇人,不管是身材还是服装的审美倾向和变化。其中不乏杨贵妃在宫中期间的真实宫廷作品(当时帝王、嫔妃墓葬中直接对于后宫女性的描绘),是最准确了解当时人身材样貌的一手资料,能够大体参照想象。

通过这些可靠形象材料的梳理,可以发现,开元天宝几乎是唐代流行变迁最快速的阶段,甚至密集到了三五年便有一变的程度。那么这次我们就借杨玉环的一生,分别是开元初的幼女、开元中入洛阳前后、天宝初年册贵妃、天宝末年香消玉殒四个阶段的形象参照,来看看盛唐贵妃时代几十年间的女装流行变迁史

之前在《武后一生的流行史》里聊过初唐至武周的唐朝女装流行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简单回顾一下之前百年间的背景。


大体从纤细保守、崇尚铅笔身材的唐初, 到逐渐步入开放的高宗朝,再进入华丽绽放的武周时代,是整个唐代女性审美最为挺拔、自信以及敢于展露身材的时期。

这与以武则天为首,包括上官婉儿、太平公主、韦后一批活跃在帝国权势巅峰女性对于审美的主导也是分不开的。

至于崇尚以丰腴为美、衣着宽松的风尚,则几乎是杨贵妃登场之后的后话了。

开元初期:尚未丰满与简朴取向

神龙革命,武后退位之后,我们之前所说的“武周风格”还一直延绵了十几二十年,直到玄宗即位后的开元初期。杨玉环生于开元七年(719),幼年在蜀地度过,其时尚处于这一阶段的末期。

开元前期头十年,大体上维持了武周时代的身材取向,挺拔修长、胸部丰满,也如武周时一样,喜欢展露胸线。服装样式依然是短衫、长裙、长帔;衫子袖窄,长裙相对修身。妆面较朴素简单,发型也依然鬓发相对服帖,偶见高髻,更多则是拢聚头顶一小髻。

所以幼女时代的杨玉环,所见到的女性大体都还是高瘦挺拔利落的模样。至于杨玉环本人,大约是身穿样式简单的窄袖裙衫,梳双垂髻或三小髻的女童样子。

 

 

开元头十年仕女俑,身形挺拔细长,武周遗风明显,杨玉环幼年所见妇女大体如此

 

 

开元前期壁画、线刻中身形修长的妇女形象

 

 

开元初的女童形象

 

 

头梳三小髻、穿窄袖黄缬花衫、修身绿裙的开元前期女童,大体可做幼年杨玉环参考。

虽然服装发式大体与武周样式类似,但开元初年宫中女性在衣料装饰上要更为简朴。这与登基之初,励精图治、躬行节俭的玄宗有很大关系。

刚当上皇帝的玄宗认为“衣纨履丝,致伤风俗”,希望一改朝野追求奢靡华丽之旧弊,即位以后连下了几道诏敕,进行严厉禁断。比如开元二年七月的“禁珠玉锦绣敕”,“朕闻珠玉者,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彫文刻镂伤农事,锦绣纂组害女工”,“朕若躬服珠玉,自玩锦绣,而欲公卿节俭,不可得也”,于是亲自带头表率,将皇家所藏金银器熔铸为铤,将珠玉锦绣焚毁于殿前,并令“其宫掖之内后妃以下,咸服澣濯之衣,永除珠翠之饰”。

同年又颁布一道“禁奢侈服用敕”,甚至下令妇女们要把之前的锦绣衣物染黑,不准织造华丽面料,各地官营织锦坊也停废。“妇人衣服,各随夫子,其已有锦绣衣服,听染为皂,成段者官为市取。天下更不得采取珠玉,刻镂器玩,造作锦绣珠绳,织成帖縚二色绮绫罗,作龙凤禽兽等异文字,及竖栏锦文者,违者决一百,受雇工匠降一等科之,两京及诸州旧有官织锦坊,悉停。”可以说力度和决心相当大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开元初期女性服装形象与出土实物,衣料或仅为纯色,或用暗纹,或用单色蜡缬、绞缬小花这种简单的装饰手法,少有武周时那种华丽的锦绣衣裙。已发现唯一的不符实例是开元九年的山西万荣薛儆墓,里面所绘女侍,袖缘衣缘裙边多有锦绣装饰,或许是京畿之外部分地区禁令松弛的关系。 

在玄宗以及一批良臣的治理下,大唐步入辉煌的开元盛世。当然,“永除珠翠之饰”是不可能的,很快宫中风尚就要打脸了。

初入两京:盛世“开元样”形成

开元十七年(729),十岁的杨玉环因父亲去世,来到洛阳寄住在三叔杨玄珪家,在洛阳待了五年。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公主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李瑁生母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

此时尚处李隆基治下的第二个十年,长安、洛阳崇尚的流行装束与身形发型,已经完全脱离了武周遗风和初年提倡的简朴感,逐渐形成了新的“开元模式”,往夸大化发展。第一是发型,最具符号性的特征,就是隆起的半圈鬓发越发蓬松(江户后期日本发型与之相似),头顶小髻则前移低垂,成为最流行的发型传遍全国,同款垂髻甚至在新疆阿斯塔那都有出土,有时也裹以巾布。

开元中期最流行的发型与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同款小髻

其次,身形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体上脱离了唐代前一百年纤长挺拔的风格,开始往丰腴之路迈进。首先肩胸部分变得厚实,而且往往还在衫子里面加硬挺的半臂,所以上半身显得更加张扩,裙腰也上移至胸上。腰腹略微隆起,由于特殊的剪裁方式,到下摆往下收缩,显得头重脚轻,主流廓形逐渐成为我们常形容的“鱼状”“纺锤状”。典型的斜红、额黄、假靥等全套复杂妆面也更加流行,衣料上装饰锦绣花样的风气开始逐渐复苏。

若对比同一个年份的各地出土资料,明显能发现,在长安一带的贵族中率先发生了这些改变。比如开元十二年的惠庄太子墓、金乡县主墓、开元十五年的虢王李邕墓,均已呈现典型开元样式。 几乎是数年间,到了开元十七年前后,至少两京妇女已经普遍丰腴,裙摆也加长拖地,衣着更加宽松。

 

 

开元十二年前后,若干京畿地区贵族墓葬中的女俑,已初见“开元样”雏形。但裙摆尚狭小及地状。(开元十二年惠庄太子墓、金乡县主墓等)

 

 

 

开元十七年前后不过数年间,裙摆迅速普遍变长,身材也更加丰腴。此时恰为杨玉环初入洛阳期间。(开元十五年虢王李邕墓、开元十八年臧怀亮墓等)

 

 

 

身在洛阳的杨玉环,眼见的贵妇们大约如此,蓬松的发髻、隆起的肩袖、缀有花饰的衣裙,与逐渐膨胀的身材。她本人状态也大略可以想知。

 

 

(开元中期以来,唐朝也进入一段流行变迁最迅速的阶段,考古资料极为丰富,几乎每个年份都有丰富材料,发型、妆面、纹样、服饰,都可以梳理出极为绵密细致的流行变化,我们甚至能据此将一件不知年份的文物断代准确至五年误差内,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做更细分期。)

 

【入宫册妃:丰腴华丽的天宝贵妃时代】

开元二十二年(734),杨玉环被册寿王妃。开元二十五年(737),宠妃武惠妃在兴庆宫去世,玄宗郁郁寡欢。有人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将其召入后宫。天宝四年(745),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将本是儿媳的杨玉环册为贵妃,由于未立皇后,此时杨贵妃地位就相当于皇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距离登基之初已经二三十年,承平日久,天下安定,玄宗觉得功成治定,也早忘了当初躬亲节俭的信誓旦旦。名相宋璟去世,玄宗后来又将国事交与李林甫、杨国忠办理,逐渐奢侈无度,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与杨贵妃在宫中度过繁花着锦的享乐时光。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或是因为太平盛世粮食充足、生活安逸的经济基础大环境,或是因为武惠妃、杨贵妃等本就具备丰腴的天生丽质,或是因为玄宗本人喜丰满的审美导向助长了这一趋势,……不管是何原因,总而言之,在各种因素相互推动下,从开元后期到天宝,女性们似乎都陆续迈上迅速发福的道路,引发了集体性喜胖的热潮,到天宝时代更是如此,从考古资料中看,确实是一年比一年越发丰腴,以胖为美,身材比开元样的纺锤鱼尾状还要更加臃肿。

衣料也极尽奢华,唐代妇女服饰第一次出现衣裙帔上下内外布满花纹的奢华状态,比武周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称其为天宝模式——“天宝样”由于这个阶段恰好和杨贵妃在宫中的时间基本重合,不妨也可称之为“贵妃样”。

这一点,在武惠妃本人陵墓中石椁上的彩绘线刻表现得淋漓尽致。武惠妃墓2004年被盗,2010年精美的石椁被追回,存放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石椁内壁十个画面中分别描绘刻画了十位宫廷贵妇,及其跟随的十一位侍女,极有可能是当时宫中嫔妃、宫女的真实写照。这些宫妃贵妇个个身材丰满,面庞浑圆,恰好都是不折不扣玄宗喜爱的“胖美人”。

 

 

玄宗宠妃武惠妃墓石椁内壁的宫廷胖美人,衣裙满布锦绣纹样

 

 

嫔妃们面庞饱满如圆月,作为武惠妃本人和刚进入宫廷的杨玉环写照恰如其分。

发髻也更加宽松,脑后拖垂巨大的发包,收拢汇于顶束成前翘的小髻一二,是“天宝样”标志性发型,并装饰花钿。并且衣着宽松,宽大的长裙束于胸上,下摆拖地。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所有的衫子、长裙、长帔,以及侍女的袍服,都满满装饰着华丽的纹样,以各种偏写实的盛开花卉、垂叶为多,虽然颜色多已剥落,但从构图技法上看,应当多属于彩色刺绣一类,也可能会有彩色织锦和彩夹缬。

除此之外,同时期两京地区发现的大量宫廷、贵族墓葬里所描绘的仕女,也都无一例外全部呈现丰腴慵懒、衣着宽松华丽的状态。妆面以浓艳夸张、大面积的红妆为主,横扫粗眉,额间描绘各种鹅黄花钿,很有视觉冲击力。裙色喜爱浓烈的大红、橘黄,配色蓝绿撞色上衣,轻薄纱帔,浑身锦绣。“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

 

 

新疆、敦煌天宝时代贵妇人形象,大红花绣裙衫,大红妆,和长安庶几无差。

 

 

 

长安、敦煌、西域天宝时代壁画、绢画中的贵妇

 

 

 

开元末至天宝时代十余年间身材丰满的仕女陶俑

尤其如开元二十八年洛阳睿宗妃豆卢氏墓、天宝元年陕西蒲城让皇帝李宪墓、天宝五年王贤妃墓,都是开元末年至天宝期间建造的宫廷嫔妃、皇族陵墓,其中的壁画、线刻、陶俑,是当时宫中情况最写实精准的参考

不止关中京畿,此风还远远波及各地,比如著名的敦煌130窟天宝时代都督夫人礼佛图、新疆阿斯塔那天宝三年安西都护府张氏墓所出屏风绢画仕女,也和长安流行高度一致。日本正仓院保存一套奈良时代与天宝同期的“鸟毛立女屏风”,推测是当时日本仿造的唐树下美人图,虽然鸟毛几乎剥落殆尽,但依然可以看出盛唐时代丰满贵妇的风韵。


 

 

奈良时代正仓院鸟毛立女屏风,是杨贵妃在宫中时代的同期作品。

 

 

 

鸟毛立女屏风仕女面部细节,妆面、发型也与当时的长安类似。可以说是标准天宝样唐美人。

 

 

 

天宝五年王贤妃石椁所描绘宫廷贵妇,虽然刻画不精,但身形妆发和立女屏风描绘相当一致。

 

 

 

为《中华遗产》所拍摄的盛唐贵妇造型(摄影:王凯)

 

 

 

【香消玉殒:肥胖的巅峰时期】

天宝后期,贵族女性的身材继续往更加丰腴的道路迈进,已经几乎呈现上下同宽的桶状。这时发型也有了新的潮流,开始流行两鬓薄如蝉翼抱面,后发不再低垂,而总拢于顶,在头顶束成各种高扁的发髻,成为盛唐末期到中唐前的主流发型。服装上的绣纹也变得更加细腻繁复。传为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其实就接近这一时期的状态,只是发型可能略迟。

此类造型的仕女俑在天宝后期以及稍迟的墓葬中很常见,被古玩圈戏称为“肥婆俑”。作为潮流先锋的杨贵妃,在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后香消玉殒于马嵬坡之前数年,大约也会是如此打扮。(天宝以后到中唐,流行时尚又经历了一次大变革,可以参阅旧文《中唐时尚事件》。

 

 

天宝后期及稍迟的“肥婆俑”

 

 

 

《虢国夫人游春图》,与当时实际情况相去不远。

 

 

 

丰腴不代表不能美。在当时诗人的眼中、笔下,并不认为这种面庞、身材是过于肥胖的样子,反而觉得纤秾合度,像杜甫诗中所称“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正是在当时普遍审美基准下的评价。李白又有“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用赤色的圆形玉盘来形容当时的美人面孔,对比天宝时代大红妆的圆脸贵妇,可以说是相当形象了。

不过在审美变化的后人笔下,所做的形容就更直接一些。《旧唐书·后妃传》“太真姿质丰艳”,五代笔记《开元天宝遗事》称“贵妃素有肉,至夏苦热”;宋《杨太真外传》“贵妃有姊三人,皆丰硕修整,工于谑浪,巧会旨趣。”用“丰艳”“丰硕”“有肉”来形容杨贵妃及其姐妹。南宋魏了翁《临江仙·约李彭州暨兄弟看荔丹有赋》称“人应笑太真肥”,已经很直白地形容其身材。盛唐的一些喜肥美的故事也被当做奇闻异事流传下来,“杨国忠,于冬月常选婢妾肥大者,行列于前,令遮风,盖藉人之气相暖,故谓之‘肉阵’

经历过天宝时代的周昉,是画贵族美人的名手,他的作品必定需要迎合当时最主流的审美。周昉真迹几乎不存,但可以看到能见到其画的宋人描述。后人记载他作品中的美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胖,称其“作士女多为秾丽丰肥之态”。比如宋代《宣和画谱》记录了周昉七十二件画作,称“世谓昉画妇女多为丰厚态度者,亦是一蔽”,“昉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妇人纤弱者为少”。认为周昉画里的妇女都很富态,是因为关中妇女本来就比较壮硕。

影响最大的是苏辙所作《周昉画美人图》,“瘦者飞燕肥玉妃”,把杨贵妃和赵飞燕相提并论,“环肥燕瘦”的提法被广为流传。宋代女性身材已往纤细审美发展,尤其南宋,画中美女几乎都是铅笔身材,宋人所见周昉画里的盛唐美人,自然会觉得过于“丰厚”“丰肥”。

 

 

武周-开元中-天宝三大阶段形象变化(《大唐衣冠》稿)

 

 

 

附送一幅燕王以天宝时代造型为参考重绘的《摘花仕女图》

 

传为周昉的无款画作《簪花仕女图》,实际创作年代并非盛唐。

 

 

 

《簪花仕女图》蛾眉高髻头顶大花、身披大袖衫,成为今天对于杨贵妃最标准的参照。

【影视中的杨贵妃】

不管是古代戏曲,还是今天的影视作品,杨贵妃都是不断被重复演绎的形象。戏曲里的贵妃身穿清代戏装凤冠霞帔;近代的杨贵妃形象则穿着仕女画中的古装;到八九十年代,因为无款画《簪花仕女图》的出版普及,当时被视为唯一的唐代仕女画真迹,大家对于唐代贵美人的塑造一下有了参考依据,所以90年代的杨贵妃造型多以此为准,高髻大花,身披广袖衫。

当然,随着认知的不断更新,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来看,《簪花仕女图》所描绘的应该至少是晚唐五代以后的贵妇形象,只是被清人冠以周昉之名。尽管服饰妆发不太符合真实情况,撇开历史局限不谈,90年代影视剧大体还是倾向于选择丰满造型,尚有盛唐气象,在历史真实和当下审美之间的进行拿捏。到了21世纪的今天,崇尚以瘦为美的大背景下,近年的贵妃角色又倾向于纤瘦美人。影视剧可能考虑更多的是迎合当下,影视剧里的贵妃,也许更多投射的还是拍摄时对于千年前美好容颜的想象,细节就无法当真了。


 

 

90年代的杨贵妃大体以《簪花仕女图》为创作基础,选角也倾向于丰满富贵。近十年则倾向于尖脸瘦身型,也许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