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南京大屠杀:血泊中的人性光辉,同样值得铭记


来源:凤凰周刊

原标题:南京大屠杀:血泊中的人性光辉,同样值得铭记 作者|本师傅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这

原标题:南京大屠杀:血泊中的人性光辉,同样值得铭记

作者|本师傅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这是我们的民族创伤,是最惨痛的记忆之一。我们应该记住战争带来的伤害,但是,更要相信正义和爱的力量。正是拥有这些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我们才能走过战争,战胜黑暗,走到今天。

挽救了25万人的约翰·拉贝们

“南京安全区”又称南京难民区,是1937年12月日本军队即将攻占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时,南京城内的欧美侨民出于人道主义,为保护平民免遭战火而成立的难民区。

安全区由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进行管理,共设25个难民收容所,由约翰·拉贝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1938年4月,南京难民区国际救济委员会暨金中难民收容所全体职员合影。其中第一排从左至右:第3位是徐淑珍、第4位是徐淑德、第6位是姜正云(金中难民所所长)、第7位是约翰·马吉(南京国际红十字会会长)、第9位是贝德士(金大历史系教授、鼓楼中学校长)、第10位是斯密士(金大教授)、第11位是许传音(金陵中学校友)。

这个由拉贝,和十几个外国传教士、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医生、商人共同建立的“南京安全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为大约25万中国难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甚至拉贝还在自家的花园中庇护了600名左右的难民。


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小粉桥1号的拉贝故居。南京大屠杀时,这里被称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最多时这里曾收留难民600多人。


1908年,德国人约翰·拉贝第一次踏入中国,1938年前后,拉贝开始担任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并且代理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

拉贝以其特殊的身份目击了日军在中国南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并将其记录为著名的《拉贝日记》。

而拉贝成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拉贝身为德国纳粹成员,可以对日本军队施加影响,从而让“南京安全区”能庇护到更多中国人。

约翰·拉贝

1938年2月拉贝被西门子公司召回,4月抵达德国后,拉贝立即四处公开演讲作展览放映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之一马吉拍摄的纪录片,揭露日军暴行,并写信给希特勒,提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希望德国政府出面对日本施加压力。


但此报告当时没有公开,原因在于,当时的德日实际上是盟国,所以德国当局禁止他发表在南京的所见所闻。

之后,他甚至还因为在中国参与建立“南京安全区”,一度被盖世太保逮捕。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和马吉拍摄的影像资料与此期间也被没收。

但拉贝并未放弃控诉,1941年,拉贝将整理的日军暴行统统记录在了《拉贝日记》中。


半个世纪之后,被整理出的《拉贝日记》以德文、中文、英文和日文出版。

1996年,12月13日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拉贝外孙赖因哈特女士将2000多页的《拉贝日记》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拉贝日记》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日记中记述了城区内的600多个案例,很多可与其他资料互为佐证,如幸存者李秀英等。

外界一般将拉贝称为“东方的辛德勒”,但按照邵子平先生的评价“应该说辛德勒是一个小小的拉贝”。因为一般认为,辛德勒雇佣1200名犹太人做工时纳粹德国已显败象,除商业利益外也有对自己前程的考虑;而拉贝等人保护25万难民则完全出于单纯的人道主义动机,并与西门子公司及德国政府的意愿相反。

拒绝离开南京的魏特琳

明妮·魏特琳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塞科尔的明妮·魏特琳,1912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同年受美国基督会差会派遣到中国,担任安徽省庐州府(今合肥)基督会三育女中校长。

1916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成立时,她担任教育系主任,后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主任。

1937年,日本军队攻占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大部分教职员先后撤往四川成都,借华西协和大学的校园继续开办,魏特琳则留在南京照管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园,自愿与该学院教职员组成留守委员会,任代理院长。

魏特琳原计划于1937年秋天回国休假。但这年7月卢沟桥事件爆发,她改变了计划。


8月,日本的飞机开始轰炸南京。魏特琳在金陵女子大学组织了一系列的备战工作:挖防空壕、清理地下室、组织灭火队等。


8月16日,美国大使馆下令所有美国妇女和儿童撤离南京,但魏特琳以工作为由拒绝了。然而,形势越来越严峻。


1个多月后,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下令撤退所有留在南京的美侨及使馆女性雇员,并警告:“再不撤离,以后我们将无法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

但魏特琳再一次拒绝了。她在大使馆出示的“无论如何也不离宁”的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是她第4次郑重拒绝使馆要她离开南京的要求。


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认为我不能走⋯⋯就像在危险之中男人不应弃船而去,女人也不应丢弃她的孩子一样。”


1937年9月21日日军开始全面持续轰炸南京,日海军第3舰队司令官要求在南京的西方人士立即离开。

到11月下旬,各国驻南京的外交人员和侨民多数已经撤离,但仍有一些常住南京的西方侨民主动要求留下来帮助身处险境的普通中国人。

宁海路5号,原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后来一度作为马歇尔公馆。

1938年1月底,日军强迫安全区内难民还家,并声称已经恢复了南京城的秩序,但实际上杀戮依然在继续。

在魏特琳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在日本占领下南京的情形,而这份日记被魏特琳邮寄给该学院在美国纽约校董会的校友。

日记的最后一页,即1940年4月14日,她写道:


“我快要筋疲力尽了。以前,虽然工作进展缓慢,但还能有步骤地制定工作计划,而现在连这些也做不到了,双手也不听使唤。我希望能马上去休假”。


两周后她精神失常,返回美国。

1941年5月14日,在美国寓所打开厨房的煤气自杀。

由于魏特琳在日军占领南京进行南京大屠杀和残害中国民众之时奋力保护中国民众,从而受到中国民众特别是南京人的广泛赞誉,魏特琳墓碑上刻有“永生金陵”的文字,南京市至今仍有其塑像。


我们选取了以上两位外国友人的事例,作为南京安全区的代表。还有更多人做出了贡献,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感谢他们为同胞们保存了一丝希望和尊严。


上海拉贝饶家驹


饶家驹


除了“中国辛德勒 ”的德国商人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行动广为人知以外,实际上更早的一位“上海拉贝”,来自法国的传教士饶家驹。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他在上海创立了南市难民区,保护了30万中国难民。日军侵入南京时,南京的拉贝等人正是仿照他的南市难民区建立了南京安全区。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饶家驹促使中日双方停战四小时,救出战区内未及逃出的老弱妇孺七八百名。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吴铁城还为饶家驹发去了公函,以示感谢。

到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饶家驹已经身兼数职——他既是上海华洋义赈会会长,又是上海国际救济会委员、救济组副主任,还担任着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副主席一职。

在他与中日双方的交涉下,南市难民区于11月9日正式成立。由于他在建立难民区方面卓著的贡献,南市难民区又被称为“饶家驹区”。

饶家驹和难民区的孩子们


1938年10月,他又赴武汉建立了汉口难民区。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的广州、吴江、福州等地也相继建立起了难民区。

饶家驹是难民区的总管,难民区内孤苦无依的老人很多,他就为这些老人建立了残老院,特殊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


残老院里共收容了130余名孤寡老人,年龄均在60岁以上,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竟有数十名。


战争年代,青壮年生存下来尚属不易,更何况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呢?小小的残老院内竟有这么多高龄的老人,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为了维持区内难民的生活,饶家驹想了很多办法筹集资金。1937年12月1日上海红十字会起发起募捐运动周,饶家驹亲自到静安寺路美国妇女俱乐部演讲,呼吁大家踊跃捐款、共襄善举。


他还设法说动与难民区有关的各方捐款,最终,国民政府给了他70万元赈灾款,财政部长孔祥熙拨给他4万元专款用于南市难民区。


就连日本方面,也给了饶家驹2万日元。法租界发行的慈善奖券收入,除留下一部分作为日常支出外,余下的90%都拨给了饶家驹的难民区。

这些还不够,饶家驹就去美国募捐,罗斯福总统给了他70万美元的援助。在这些资金的支持下,难民区奇迹般地成功运转了长达32个月之久。

1940年6月,饶家驹因自己的祖国遭受德军侵略,匆忙赶回法国救济难民。

二战结束后,他又奔赴柏林从事善后救济工作。

1946年9月10日,他因患白血病在柏林去世,终年仅68岁。


“二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次战争,充分向世人展示了人性的黑暗无处,但即使这样,也有无数人在这黑暗降临的时刻高举火把,让我们不至于对同类和世界完全失去信心,不辱我们作为人的尊严。

“中国的辛德勒”

1938年水晶之夜后,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逐步升级,犹太人为避免被抓入集中营,只有离开欧洲,但要想逃离就必须获得外国签证,于是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奔走于各国使馆之间申请签证,在当时一张签证就可以拯救一条生命,因而被称为“生命签证”。

何凤山每天都能在街上看到杀戮的画面,一年前南京大屠杀的阴影和愤怒仍萦绕在他心头,不断捶打着他。

“不能再袖手旁观!”,何凤山在没有获得当局批准的情况下,勇敢地向犹太人敞开了怀抱,开放了签证之门。

从早晨忙到晚上,何凤山向犹太人开出了一张又一张签证,连犹太人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们能在中国领事馆受到热情款待。

每天天一亮,中国领事馆外就排起了长队


从1938年到1940年5月何凤山奉调回国,2年间他共签发多少张“生命签证”其准确数字已无从统计,根据已找到的签证看,一份1938年6月的签证的号码为200号,另一份1938年10月27日的签证号码为1906号,也就是说半年间他共签发了近2000份签证。


纳粹当局曾以总领事馆原属于犹太人房产为由,将总领事馆没收,国民政府又拒绝出资租房,何凤山就自掏腰包,在约翰内斯巷22号租下一套小公寓,把总领事馆搬到那里,继续坚持发放签证。


1939年4月何凤山,甚至被外交部记过一次。


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美国前财政部长麦可·布鲁蒙赛尔和亿万巨富伊斯雷尔‧辛格都是当年手持何凤山所发的签证、到上海避难的见证人。

许多人凭著何凤山发放的签证,逃到加拿大、南美各国、菲律宾、美国、巴勒斯坦、古巴等地,躲过灾难。古巴等地还有一本书中说,1939年有4000名犹太人在维也纳拿着到上海的签证逃到了巴勒斯坦。


然而,何凤山在世时,很少宣扬自己拯救犹太人的故事,平时对家人也鲜有提起,甚至在自己的回忆录《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中,也只有只言片语的记录。


直到去世后,他的女儿何曼礼开始凭着儿时父亲给自己讲的一些故事和回忆录中的线索,开始了漫长的调查历程,这段历史才逐渐浮出水面。


其实,上海当时是日占区,根本不需要签证,为什么何凤山还会发放这样的签证呢?


何曼礼女士后来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当时纳粹只关注犹太人是否有去处,而签证是最好的证明。很多犹太人拿到上海签证后,转而前往巴勒斯坦避难,也有很多人去了美国或其他国家。

色列前总理沙龙评价说:“何凤山,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是上帝。”


2000年4月2日,联合国总部举办“生命的签证:正义而高贵的外交官”展览。


2000年7月,何凤山被以色列政府授予国际义人(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称号,是以色列最高的荣誉。


2001年,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为何凤山建立纪念碑,碑上刻着“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


2001年1月23日,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授予“国际义人”证书和奖章,由何凤山儿子何曼德先生和女儿何曼礼女士代表父亲接受。


2005年,联合国正式誉何凤山为“中国的辛德勒”。


2007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荣誉公民”的称号。


2008年,美国国会山庄举办“凤凰的羽翼:何凤山博士和奥地利犹太人援救”展览。

用尸袋救出2500个犹太儿童的“女辛德勒”


1910年2月15日,艾琳娜·森德勒出生于波兰华沙,是罗马天主教徒。她父亲是华沙小镇唯一的医生,一生尽力救治穷人。


7岁那年,为了救治伤寒病人,父亲不幸感染去世。临终前,他对艾琳娜说。如果看到有人溺水,即使你不会游泳也应该努力去救他,这句话对艾琳娜產生了巨大的影响。

艾琳娜·森德勒女士(Irena Sendler)

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时,艾琳娜是华沙社会福利部门的高级主管,管理着华沙市的一些商店,有进入犹太人区的通行证。一开始,她以此为掩护,给犹太人提供衣服、药物、食品和金钱。


1942年,华沙近5万犹太人等待被处决时,艾琳娜毅然加入了“帮助犹太人委员会”,建立了一个帮助犹太儿童逃跑的网路。

她扮成护士,潜入集中营内部。一天进出两三次,把孩子们救出来。


有些父母接受不了与孩子的离别,请求她再给一天考虑的时间,第二天艾琳娜却发现他们全家都已经被杀害了。这对艾琳娜的衝击非常大,她想尽一切办法带犹太孩子逃离死亡之地。


她把年龄小一些的孩子装入担架下、垃圾袋、工具箱甚至尸袋、棺材里,偷偷运走。年龄大一些的,她就想办法让他们从下水道、墙洞逃走。有时,她甚至把孩子装扮成斑疹伤寒患者,用救护车运走。随后她把孩子们交给教堂庇护。

连续18个月的不断运送,艾琳娜从集中营救出了2500多名儿童。她还设法为孩子们伪造姓名和出生证明,将他们送往孤儿院、修道院,或寄养到波兰的平民家庭中。

报道艾琳娜事迹的报纸

她教孩子们在心里默念新名字十遍、百遍甚至千遍,教孩子简单的天主教祷告词,以免被检查时出错。为了孩子日后能和家人重新联系,艾琳娜记下了每个孩子的名字,制作了一份被救儿童名单,上面纪录了每个孩子的真实姓名和假的新身份。

1943年10月,纳粹发现了艾琳娜拯救犹太儿童的行动,10多名德国兵包围了艾琳娜的房子。她立刻抓起那份名单,交给屋里的一个同事,让她放在内衣裤中安全地带了出去。


艾琳娜却被关进了帕维亚克监狱,纳粹对她进行严刑拷打,打残了她的双腿,她拒绝交待任何被救儿童的下落。最后被纳粹判处死刑。幸好,波兰地下抵抗组织给了刽子手一大笔钱,才让艾琳娜侥幸逃过一死。

1944年华沙起义,艾琳娜将她的「森德勒名单」装进几个瓶子里,埋在朋友公寓外面的一棵苹果树下。第二年纳粹从波兰撤离,她取出了名单,交给了当时的波兰犹太人中央委员会,以帮助寻找孩子的父母。


遗憾的是,几乎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已被杀害或失踪,只有少数的几个孩子找到了亲人。


多年后,艾琳娜绝口不提她拯救2500多名犹太儿童的经历,直到1999年,美国的四个中学生找到她。

2006年,96岁高龄的艾琳娜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纪念仪式上接受荣誉勋章,出席仪式的许多人都是她当年营救的犹太儿童。


同年10月,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


2008年5月12日,艾琳娜在波兰逝世,享年98岁。

临终前她的一段话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那些被救出来的犹太孩子,已经证明了我在世上的价值,但这并不是值得赞扬的理由。相反,我总是受到良心的谴责,我本来可以救更多的人。

拯救了10000个儿童的"女超人"

梅耶是荷兰人。在1938年,她与她的同伴们一起,拯救了一万多名犹太孩子。

梅耶原本诞生在一个富裕银行家的家庭,她与丈夫二人都非常热爱孩子,然而却苦于不能拥有自己的宝宝。


后来,梅耶离开了银行里待遇优厚的工作,转向阿姆迪特丹的公益行业。


被称为“特鲁斯阿姨”的梅耶(Truus Wijsmuller Meijer)

在工作中,梅耶很快意识到了德国与奥地利的犹太人行将面对的命运。于是,她直接跑到纳粹占领的维也纳,说服了当时的纳粹高管阿道夫・艾希曼能够立即放行她与600名犹太儿童,并保证他们顺利到达英国。

这名纳粹高官认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女人永远也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于是他怀着一种看好戏的心情同意了。


就这样,梅耶游走于欧洲各地,集合起犹太孩子们,完成手续,调动列车,与盖世太保周旋,贿赂边界警卫,成功将孩童运送到安全地带。


她还为孩子们组织了欢迎筹委会,孩子们一到达荷兰,就会得到苹果和巧克力。梅耶接下来一周数次往返德国与荷兰,成功组织了49次运送。


战后,以色列为其颁授“国际义人”奖章,但是更多的人愿意将其称为“女超人”(Superwoman)


“英国辛德勒”尼古拉斯·温顿


1938年,英国股票经纪人尼古拉斯・温顿在一次偶然的布拉格之行中亲眼见到了犹太孩子们的居住区,温顿很快意识到等待这些孩子的将是怎样可怕的结局,于是他决定要将孩子们带到英国。

因为英国政府在当时已经设置了难民限额,温顿只得回到英国,请求内政部允许他让更多的孩子入境。温顿还承诺,他将个人出钱帮助孩子们入境,并重新安置他们。最终,政府同意了他的请求。


毕竟,一个男人凭借一己之力能将多少饥饿的孩子带进英国呢?


Nicholas Winton(右)和犹太儿童合影

然而,在战争爆发前的最后七个月,他到处奔波筹集资金,先后组织了8辆火车,每辆都载满了犹太孩子,把669名孩子送到了英国避难。

这669名捷克儿童逃离了迫害,在英国安顿下来,很多于二战结束后有返回捷克。这些孩子们后来被称为“Winton的孩子”。


低调的Nicholas Winton一直对这件事守口如瓶,一直到1988年,1988年,他妻子整理阁楼时,发现了温顿当年的行动笔记本。笔记本详细记载了当年的各项行动细节,以及完整救援名单。


他的妻子将这些文件交给纳粹大屠杀的研究者伊丽莎白·麦斯威尔,她是英国媒体大亨罗伯特·麦斯威尔的妻子。


根据笔记本上的救援名单,伊丽莎白以信件联络了当年被带到英国保护的小孩,向他们说明当年救援行动的过程,并将这个过程制作成纪录片,在BBC频道播放。


同年,BBC邀请已经是老头的Nicholas Winton录制一期节目,“简单谈谈”当年的故事,节目快结束时,主持人突然话锋一转:Nicholas Winton先生当年救过很多人,现场有谁若是被他所救,请站起来好吗?


然后,他身后他以为只是听众的数排中年人齐刷刷站起来了……


2009年9月1日,当年被救助过的“Winton的孩子们”从捷克出发,乘坐一辆老式蒸汽火车,开始整整70年之后的“捷克—英国”的重温之旅、感恩之旅,沿着当年的路线,向西经德国到荷兰换乘渡轮,到达英国哈里奇码头再转乘火车,4天后抵达伦敦利物浦火车站。


而此时,年逾百岁的温顿老人正在车站迎接这些“温顿儿童”,他们长时间相拥而泣,场面极其感人。


这列火车被称为“Winton火车”

今天,大概有6000多人要感谢温顿再次赋予他们生命。在捷克,温顿被称作国民英雄。


2003年,温顿先生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爵位。


2014年,在布拉格城堡的特殊典礼上,105岁高龄的温顿被捷克总统颁发了最高荣誉奖章——白狮勋章。


2015年7月1日的早晨,温顿先生与因呼吸衰竭逝世,女儿芭芭拉及两个孙子随侍在旁,享寿106岁。

这些伟大的人,正如一位犹太幸存者称颂何凤山所说:“有些人虽然早已不在人间,但他们的光辉仍然照亮世界。这些人是月黑之夜的星光,为人类照亮了前程。


所以,今天依然有这样的人愿意站出来,温暖世界,对抗黑暗。

还记得今年国庆假期第一天的爆炸新闻吗?


在赌城拉斯维加斯,众人狂欢的乡村音乐节上,一个疯子疯狂地从高楼上向人群扫射,共导致59人死亡527人受伤,是美国史上最为惨烈的大规模枪击案。



现场视频恐怖至极,隔着屏幕都让人不寒而栗


这个丧失了人性了家伙试图报复社会,但处处闪现的人性光辉和来自陌生人的关爱,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绝不会向魔鬼低头。

在现场拍下的众多照片中,有一副红衣男子用身体帮金发女子挡子弹的画面感动了许多人。画面中的男子不仅把自己的血肉之躯当成别人的盾牌,还细心地伸手遮住女子的眼睛,不让她看见周围血肉横飞的可怖画面。

30岁的乔纳森在护送全家人到达安全地带后,再跑回了最危险的地带,成为抢手的活靶子。在他被子弹击中后颈前,一共救出了30个惊慌失措的人。

一对新婚情侣在看到倒在现场的无数死伤者后,迅速跑到了停车场。但他们不是驾驶着皮卡离开是非之地,而是冒险返回现场,总共载着24名伤者到达了医院。

消防员出身的史蒂夫·凯斯身强体壮,反应灵敏。本可以迅速逃走的他,选择了留下来,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对一名失去了意识的女子实施了心肺复苏术,结果自己被击中腹部。

而刚刚结束一天辛劳的华人Henry Liu满载着疲劳,正准备回家。直到他听到了不远处传来的激烈的枪声和悲鸣声。一个美国男人敲了敲他的车门,请求他把两个伤员送到医院。


Liu当机立断,把伤员抱上自己的车子,不惜闯了一路的红灯为伤者争取时间。在救助了第一对伤员后,Liu彻底抛开了个人安危,开始频繁往返于事故现场和医院,不断地输送伤员。


这些是经媒体报道过的留下了名字和照片的英雄,但其实除了他们,还有更多无名英雄。

当晚,所有当地医院的外科医生和护士几乎全部回到工作岗位,加班加点救助伤员。

天还没亮,内华达洲的民众已经在多个供血站外排起长龙。赤诚的热血流淌在受助者和施救者之间。

灾难总是突如其来,但更震撼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与大爱。无论看起来有多糟,请相信,多数人总是站在正义的一边,坚守着人类的底线。

光荣属于我们。


- END -

推荐
南京大屠杀:血泊中的人性光辉,同样值得铭记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10/04/inter453_9014166_0_070816.jpg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