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为何敦刻尔克撤退能够成功?因为背后的大英帝国不一般


来源:军武次位面

原标题:为何敦刻尔克撤退能够成功?因为背后的大英帝国不一般 英格兰期待每个人都恪尽职守。——“英国皇

原标题:为何敦刻尔克撤退能够成功?因为背后的大英帝国不一般

英格兰期待每个人都恪尽职守。——“英国皇家海军之魂”纳尔逊

近日,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在中国热映。历史上,四十万英法联军被围困在敦刻尔克,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囧境下居然成功撤退,而且不是最初计划的三万人,是足足三十三万人撤到英国本土。之所以能够成功,或许就在于英国政府的高效管理、统治阶级的战略眼光、海陆空三军的密切配合。如果没有这三点,或是由其他国家组织撤退,结果恐怕难以想象。今天就由军武菌帮大家详解一下敦刻尔克背后的帝国成功要素。

▲电影《敦刻尔克》中

海滩上排队等待撤退的英国远征军

1、高效的管理体制

为何英国能够快速组织起各路船队运送被困士兵,军武菌觉得,此事可以因小见大,某种程度上正是英国的帝国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英国历史。

在历史上,英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但其中有一条主线值得注意:先是国王和封建主,然后是国王和议会,再往后是议会中两个主要党派(辉格党和托利党),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相互制衡,彼此斗争又相互妥协,再加之英国的普通法特质(尊重判例、尊重传统),使英国政体能够针对现实发展不断做出调整,又不至于造成太大动乱。

▲有着英国“德云社”之称的下院进行辩论

1642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国王查理一世人头落地,克伦威尔由于军功脱颖而出,解散议会,自封“护国公”,实行军事专制统治。克伦威尔死后,英国陷入群龙无首状态。议会中的王党分子趁机实行复辟,国王詹姆斯二世实行反攻倒算政策。

▲英格兰“护国公”克伦威尔

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詹姆士二世被迫退位,国王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入主英国。这次革命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从实际效果来看,则奠定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

“光荣革命”后流亡法国

有意思的是,英国的王权并非呈现一种“断崖式”的下跌,英国的现代政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漫长的18-19世纪,英国王权的强弱更像是一个高低起伏的曲线。18世纪初英国逐步确立内阁体制、削弱王权;18世纪中期两党体制成熟;19世纪初实行文官体制改革、政府公务员与政党分离;英国议会经过与国王反复斗争,通过一系列法案限制君主,将英国步步引向资本主义政体;19世纪初的宪章运动、工人运动以及20世纪初的女权运动扩大了选举权的覆盖范围,缓和了阶级矛盾。

▲1834年大火之前的英国议会大厦

19世纪末,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走向成熟,大英帝国也步入巅峰,这种体制既有民主的因素,能够相互制衡、集思广益,又有集权的要素,能够在国家管理中适度避免种种虚弱的表现。依靠这种体制大英帝国“无上荣光”。

2、统治阶级的战略眼光

英国是一个孤悬欧陆的岛国,国土面积和我国广西省差不多,却能够成为引领工业革命、建立首个工业化强国和世界性帝国的国家,这与英国统治阶级的战略眼光是分不开的。

▲孤悬于欧陆的英国(深绿色部分)

在17世纪的英荷战争中,英国在荷兰、丹麦、法国、西班牙等国之间来回纵横捭阖,先是拆散荷兰与法国的同盟,之后又以瓜分利益为诱惑怂恿法、西两国向荷兰进攻,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后,荷兰被极大削弱,英国上升为欧洲贸易强国。

▲1653年英荷席凡尼根海战

“光荣革命”后,英国加紧了海外殖民扩张的步伐。1688年,欧洲爆发奥格斯堡宗教战争,英国联合奥地利、西班牙、瑞典、荷兰、德意志诸侯联合对抗法国,战争持续8年,迫使法国求和。1704年,欧洲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死后无嗣,遗嘱中将王位给予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利普。如此一来,法王将获得西班牙海军的支持和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为了防止法国独霸欧洲,英国联合荷兰、奥地利对抗法国、西班牙,经过十二年战争,英国击败法国,攫取了大量殖民利益,获得了地中海咽喉——直布罗陀。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

英国和荷兰舰队突袭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

18世纪中期,英法两国由于殖民利益的问题不断发生冲突。1756年英法爆发“七年战争”,英国联合普鲁士对抗法国,英国将主要精力放在海外殖民地上:派遣舰队和殖民军在北美和印度打击法军,资助普鲁士军队在欧陆牵制法军,使法军无法增援海外,最终,英国取得了七年战争的胜利,获取了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大片殖民地。

▲英法七年战争前的北美混乱局势

红色是英国殖民地、蓝色是法国殖民地、

黄色为西班牙殖民地

拿破仑战争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大英帝国为防止法国称霸欧陆,不遗余力的七次组织反法同盟,终于击败法国,确立了英国的殖民帝国地位。19世纪初期,英国又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联合法国发动克里米亚战争,阻止俄国南扩,维持英国对于奥斯曼帝国的优势。

▲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骑兵向俄军冲锋

▲1921年的大英帝国本土及殖民地范围

英国在发动对外战争前大多会运用高(wu)超(chi)的外交技巧,利用各种许诺(部分兑现)拉拢盟友,尽最大可能孤立敌人,攫取海外殖民利益的同时在欧洲大陆维持均势,与欧洲各国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确保英国利益的最大化。

3、高度职业化的军队

高度职业化和实力强劲的海陆军也是大英帝国的维持统治的基石。起先英国并没有常备军,战时由国王临时征召贵族和平民参战,到资产阶级革命时出现克伦威尔统帅的“新模范军”。1707年,英国终于建立了常备军体制。

▲克伦威尔与麾下的“新模范军”

1741年,在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支持下,英国伍里奇陆军军官学校正式成立,陆军军官和士兵分属不同的培养体系,军校中教授数学、物理、地理学、军事学、工程学、射击法和步兵战术。经过无数战争的洗礼,英国陆军成为欧陆顶尖的军事力量。虽然人数较少,但装备优良、训练严格、有着高度专业化的分工(步炮骑工辎重等等)。

▲英国伍里奇陆军军官学校

随着英国殖民帝国版图的扩展,“龙虾兵”的身影遍布全球各地,东征西讨,整齐的队列、鲜红的军服、硝烟中飞扬的米字旗,成为英国陆军的标志。

▲电影《爱国者》中的英国陆军

▲游戏《刺客信条3》中的英国陆军

英国海军更是一个传奇的军种,16世纪的英国海军还十分弱小,都铎王朝通过拓展贸易路线、支持殖民掠夺、鼓励私人海盗行为(私掠船)、王室财政资助等方式发展海上力量。英国海军的职业化历史甚至比陆军还要久远:早在1692年,英国就成立了专门的海军学校——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海军是一个“烧钱”的军种,英国海军的快速崛起与统治阶级的“剁手党”行为是分不开的。英荷战争期间,英国政府源源不断的为海军输血,甚至为此专门发行债券。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政府对于皇家海军的资金资助长期保持在国防开支的35%以上。英国君主也对海军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亨利八世将没收的教会财产拨付给海军造舰、伊丽莎白女王资助海盗、国王爱德华七世还曾在海军服役。

▲大名鼎鼎的弗朗西斯·德雷克

从海盗成为海军中将

▲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身穿海军制服的英王爱德华七世

英国海军有着严格的军官培养体制和较为灵活开放的上升空间,军官和水兵之间界限森严,但在变幻无常的大海上,严格的等级体制和纪律是十分必要。海军较为优厚的待遇也吸引了英国的各界人才前来投奔,使英国海军长期保持有高素质的官兵队伍。

▲电影《怒海争锋》中

拉塞尔·克劳饰演的英军舰长杰克·奥伯瑞

▲英国皇家海军之魂纳尔逊

除了充裕的资金和人才储备,英国海军技战术水平也长期居于领先地位。在18世纪时,英国海军使用船身包铜技术,提高了战舰生存能力。海军火炮铸造、射击技术、弹药成分都比欧洲其他国家更为先进。

▲英国海军“胜利号”风帆战舰

▲特拉法加海战中

英军重创法军

英国海军无论是风帆时代还是蒸汽时代,都能够长期在大洋上纵横驰骋,击破各国的挑战。荣誉至上、恪尽职守成为英国海军的信条,遍布全球的海军战舰就是帝国利益的捍卫者。

▲英国海军一级风帆战舰剖面图

▲英国海军“胡德号”战列舰

国家机器在战时的高速运转、危急时刻高层的果断决议、陆海军的紧密配合、以及普通民众的自发营救,都体现出不列颠在危急时刻的处变不惊、有条不紊、上下一心和强大的凝聚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英帝国的荣耀也不是一天获得的,敦刻尔克撤退的成功正体现出这个帝国当年的过人之处。嗯,对,是当年。

▲绿色为英联邦成员国

在二战之后,随着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民族独立运动的风起云涌,日不落帝国的广阔领地也随之迅速瓦解,随后成立的英联邦更像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尽管现今英国的GDP总量保持在世界前五名,但却与中美两国越拉越大,前不久英国议会还在为削减军费问题大打嘴仗,昔日不列颠的荣光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英国现有的“海外领地”

包括百慕大群岛、维京群岛、开曼群岛、

福克兰群岛等等,南极那块。。。

下一场战争一定要与英国站在一起,因为历史的经验表明他们总是胜利的一方。——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在二战前这样评价英国,不过如今这句话还管不管用就不知道了。

▲我只知道最近几年比较流行这句话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