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1994年上大学真好呀,不用交学费还有伙食补贴,毕业实习还报销!| 恢复高考四十年主题征文


来源:有故事的人

原标题:1994年上大学真好呀,不用交学费还有伙食补贴,毕业实习还报销!| 恢复高考四十年主题征文

图为《憨豆先生》剧照

同样得益于大学扩招,我也搭上研究生扩招的顺风车,在2008年考上了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填补了当年未能考取本科的遗憾。

>>> 人人都有故事

这是有故事的人发表的第861个作品

本文来自“恢复高考四十年”征文

作者:王 伟

我是1994年的高考生,那一年理科考试科目由7门调整为5门,总分也从710分调整到750分。录取类别既有公费生、自费生,也有定向生、委培生。那一年取消了高考预考,不管优等生还是劣等生,都有了同场竞技的平等资格。也是在那一年,社会办学力量崭露头角,招生简章首次出现了杉达大学、三江大学等民办大学的招生计划。

高考那几天恰逢35度高温,父亲陪着我骑自行车早早赶到江南中学考点,一边看书复习一边等着进场。监考老师预先在考场洒水降温,并在课桌走廊间放上装满冰块的塑料盆。班主任负责集中保管全班学生的准考证,每门考试前在学校门口守候,亲手发到学生手里,考试结束再一一回收,以防有人丢失或损毁准考证。当时也没有工地停工、汽车限行的说法,考生一旦进入考试状态,就算有点噪声那都不是事儿。

考完了根本不敢放松,父亲和我一起估分,再对照往年录取情况推测今年的录取分数线,前景似乎并不太好。果然不出所料,我考出不上不下的分数,未能考取二本的苏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忐忑不安中收到了一专的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录取通知书。另一方面,我又是幸运的,江苏省11万余人参加高考,仅仅录取了本专科生4万余人,部分普通中学不光本科没有人,就连考取一专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新生报到那天,我发现班里大半同学分数高于自己,有将近六分之一的同学考分踏进一本线,最牛的考了624分,竟然超过一本线44分。

那一年也是恢复高考的第18个年头,大学生虽然取消了毕业分配,但仍享受着计划经济的待遇,财政按照每生每年3400元的标准拨付学校经费,学生不光上学不用交学费,每个月有26.9元伙食补贴,每个季度发放7.5元肉贴,毕业实习还报销来回车费和午餐补贴。美中不足的是,11年高考断档留下的深深伤痕还未完全复原,各所高校教师队伍中不是50岁以上的老教授,就是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40-50岁的中年骨干教师很少,面临青黄不接的人才断层危机,逼得学校不得不每年选取本科甚至大专毕业生留校任教。

在当时下海热、经商热的社会环境下,高考同样遭遇了“读书无用论”的挑战,但是作为最严格、最公平、最公开的选拔方式,为工农子弟提供了更多受教育和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哪能阻挡得了莘莘学子的向学激情?每个人经历着不同的高考锤炼,100个人就有100个高考故事,在人生煎熬中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同班有个叫杨健的同学,1977年时母亲还在苏北下乡插队,恢复高考消息传来,瞬间点燃无数知青深藏心底的希望之火。杨健母亲也不例外,白天在生产队下地劳动,晚上赶紧哄2个牙牙学语孩子睡觉后挑灯夜读,与570多万应届生、工人、农民、士兵一起走入考场,在空前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拖家带口考上了江苏师范学院政教系。

政治经济学讲师曹艳是恢复高考第二届考生,当时的历史科目有道题目是在地图上画出太平天国进军路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考题连入选中考试卷都不够格,但在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师资教材极度匮乏的彼时,考生的文化功底都很薄弱,曹艳做对了,念上青海师范学院政教系本科,同学做错了,只能黯然神伤回家修地球。

隔壁宿舍的如皋人张台鹏是老牌高复生,首次高考落榜后来到无锡一家工厂打工,身边工友盘算着等存够工资就回家盖房子娶老婆。他不甘心过这样一眼望到底的生活,毅然返乡重拾课本,每天馒头就着咸菜,在冷嘲热讽中复读两次方才考上。张台鹏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读起书来如饥似渴。如今的他在家乡发改委当中层干部,参与规划当地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可以说是小有成就。

光阴似箭,转眼我的高考过去23年了,高等教育事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就拿我的母校来说,1996年江苏开始扩招的步伐,是年扩招1万人,财专录取新生从1994年的560人增加至713人,1997年开始招录2个本科班,全国扩招的1999年财专招生计划突破千人,2000年并入了筹建中的南京财经大学,同时取消公费生制度,所有学生都要缴纳学费。而今的南财已然是横跨本硕博层次,在校生将近2万人的多学科大学了。同样得益于大学扩招,我也搭上研究生扩招的顺风车,在2008年考上了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填补了当年未能考取本科的遗憾。

高考制度也越来越有人情味了,表妹参加2003年高考,考试时间从炎炎7月提前到凉爽6月,气候更有利于考生发挥。外甥女参加2016年高考,平行志愿由3所增加到5所,降低了考生填报平行志愿的风险。填报志愿时间从考前填报调整到考后估分填报,再调整到分数公布后填报,每个录取批次结束,未被录取的上线考生还可参加征求志愿填报。高考录取变得选择机会更多、落榜风险更小,基本不会出现高分低录的憾事了。

又到一年高考季,江苏高考录取率从1977年的4.8%提高到今年有望突破90%。当年毕婚一族的大学同学,他们的子女迎来了自己的高考,对其而言,不必再像父辈那时担心考不考得上或者能否考上本科的问题,而是在为考重点大学还是出国留学所纠结。

我时常在想,恢复高考40年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大学生不再是奇货可居的“天之骄子”,本身就是时代的进步。高考是场个人努力的比拼,改变了千千万万考生的命运,何尝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国家命运呢?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跃居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没有高考制度的选拔培养,为社会提供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根本难以企及的。

想到这里,我为自己受益于高考学有所成而愉悦,为生活在人才辈出的时代而自豪,也为高考来者加油鼓劲。高考故事还将延续下去,在促人向学、催人奋进的风气中,在人心向学、人心思治的环境下,社会必将更加稳定,发展必将更加迅速。

责编:蒙蒙

本文版权归属有故事的人,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阅读更多故事,请关注有故事的人,ID:ifengstory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人人都有故事

有 | 故 | 事 | 的 | 人

投稿邮箱:istory2016@163.com

合作邮箱:story@ifeng.com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