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我在所有细节中寻找他的脸 | 拙见 0617活动报名


来源:拙见

原标题:我在所有细节中寻找他的脸 | 拙见 0617活动报名

拙见说

上个月末,一个少年寻找父亲生前游戏账号的事件,感动了万千网友。“小七”的父亲是一位《魔兽世界》玩家,在因病去世后,小七为了看看父亲走过的道路,开始进入《魔兽世界》,加入游戏中的”工会“,寻找自己父亲的故事。

父亲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父亲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父亲有哪些朋友?那些人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父亲的一切一切……小七都想要了解。

小七的故事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网友们每天刷帖关注最新的进展,并用游戏中的口号祝福:愿风指引你的道路。


其实不管对于小七,还是对于每一个人,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很大程度是受到父母与故乡早期的影响。若没有与父母的联结作为基础,谁来指引生活的道路?

生于故乡,求学于、定居于远方城市,这是现代人在城市化浪潮中典型的发展路径。然而在每年春节返乡时,看着陌生的故乡,总觉生出一种距离感,仿佛无根之人。

这种归属感的丧失,往往源自于对过去的一知半解。随着社会变迁、城市化发展、人口流动等社会因素,很大程度上割裂了现代人与过去、与故乡的联系。当我们不知乡土的变化,亦不知家族的兴衰,此刻便彻底沦为孤儿。

6月17日「拙见+」,在两位嘉宾对父辈、祖辈的追忆中,或许你可以发现自己与家庭和故乡新的联结。

嘉宾介绍

曹景行

资深媒体人

前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

《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


每当朋友说我今在香港打新闻界工是‘继承父业’时,我难名肚中一番苦笑。来香港后,曾看到好几篇文章,作者都讲到早年如何受益于我爸爸之教;对于我来说,这却是一种奢望,难以企盼。

陈鲁豫称他“师奶杀手”,窦文涛叫他“新闻雷达”。曹景行曾担任《亚洲周刊》副总编、《明报》主笔;加入凤凰卫视后,担任《景行长安街》、《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后者更被评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

其父曹聚仁不仅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入门弟子,更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文化人、著名战地记者。正是由于这层关系,曹景行经常被问及选择从事新闻行业是否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而实际上曹聚仁去香港时,曹景行才三岁,一家人聚少离多,相聚的日子加起来最多也只有一个月,受教于父亲是一种奢望。



曹景行先生认为,尽管这种“子承父业”并非来自父亲的言传身教,但是父亲留下的藏书及文字作品仍使他受益匪浅。不过,他也同样认为个人的人生很大程度上是由大的历史环境决定的,家庭教育背景对人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从曹聚仁到曹景行,两代媒体人的故事,是国家起伏和时代的缩影,也让我们看到历史在每个家庭的血脉里,仍在延续。


梁钦元

资深心理咨询师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长孙



祖父理解的儒学是回归孔子本身,而学习孔子就是要在自己生命上做功夫,让每个人的生命顺适通达,嘹亮清楚。

著名学者、资深心理咨询师梁钦元,是一代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长孙。理工科出身的梁钦元,在祖父去世9年后,改行从事心理学研究。“考取证书,找街道居委会办心理健康讲座,去民工子弟学校从事心理辅导,再做亲子和应试教育方面的心理咨询,一切从零开始。”


谈起转行的缘由,梁钦元说主要受到祖父在1934年的一次演说的影响:研究儒门孔学需要两方面的功夫,一个是典籍的整理功夫,另一个就是心理学的功夫。


梁钦元在学习经典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理论与技巧的基础上,将西方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致力于传承祖父梁簌溟的新儒家思想。

面对社会兴起的各种儒学推广形式,梁钦元认为,推广儒学是很好的现象,但推广儒学之前应该首先弄明白孔子学问的真精神是什么。“重新发现孔子真精神,需要去除其哲学化、礼教化、圣人化倾向。”他提倡扫除一切空观念、伪概念,要敢于面对孔子的儒家生活态度这一真面目。



“少年依然站在岸边,像一只离群的幼小山羊,注视着漫山遍野的青草,感到动人心魄的慌张”。父亲是为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但是当最终离开父亲,独自面对世界的时候,人们怯懦了。之前对世界的所有美好幻想都被打破,突然发现自己还没有足够强大,还无力解决生命中的问题。这时,我们能做什么呢?是满含热泪在梦里责怪父亲没有帮自己把这个世界理顺吗?或许,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6月17日,“在我们成为孤儿之前”父亲节专场,著名媒体人曹景行、梁漱溟长孙梁钦元,将来到拙见+现场,为大家分享他们故事。

「拙见+」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