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因为山在那里


来源:豆瓣一刻

原标题:因为山在那里

本文来自豆瓣网友: lavi

关注微信公众号“每日豆瓣”,回复“今晚我有空”,看看大家晚上都在看什么。

人为什么要登山?

这是一个被问过无数遍的关于登山运动问题。

最著名的回答是——

因为山在那里。(Because it's there.)

乔治·马洛里


这句名言出自英国传奇登山家乔治·马洛里。马洛里曾先后3次参与英国珠峰探险队,挑战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珠峰攀登。前两次均以失败告终,在最后1924年的第三次探险中,马洛里和安德鲁厄文在接近珠峰的8600米附近失去踪影。

根据1924年英国探险队成员欧岱尔记述,6月8日他独自背负补给前往珠峰探险队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第六营,为当天探险队最后一次攻顶的马洛里和欧文准备下山补给物料,彼时,原本覆盖珠峰厚实的云层突然揭开一角,欧岱尔看到清晰的珠峰以及在距离峰顶并不太远的海拔8600米附近有两个移动的点,那正是马洛里和厄文。当时两人正在攀登"第二台阶",他们当天攀登进度比计划慢很多。但如果不出意外,理论上攀上峰顶只是时间问题。但很快云层漂移,又将珠峰严实的笼罩起来。

这是马洛里和厄文被世人看见的最后一瞥。

马洛里和厄文究竟有没有成功登顶,他们究竟是在上山时还是下山时遭遇山难?这成了20世纪登山界最大的谜团。

1953年,新西兰人埃德蒙与夏尔巴人向导丹增诺尔盖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但假设马洛里和厄文是在登顶后下山途中遇难,那人类征服珠峰的记录将往前推至1924年。

解开这个世纪谜团的核心线索在于马洛里上山时携带的一台柯达相机。如果马洛里登顶成功,则一定会用相机拍照留念。

众神的山岭》的故事就从这台相机以及背后的悬案开始 。

之前从来没想到,写奇幻志怪文学而闻名的梦枕貘居然能写出《众神的山岭》这样一部小说。

这是一部讲述登山而不止于登山的小说。

一个逃避自我丧到家的日本山岳媒体工作者深町在尼泊尔无意中发现了一台疑似马洛里所携带的相机和长年非法居留尼泊尔的日本登山家羽生丈二。在深町回国后抽丝剥茧的采访中,逐渐勾勒出羽生的过去——一个车祸中失去双亲和妹妹并留下左脚残疾的孤儿,在少年时开始登山并成长为日本登山界顶级高手,拥有征服冬季“鬼岩”第一人等骇人记录。

作为登山家满分的羽生,作为一个人几乎“零分“——孤傲、偏执、不顾及旁人感受、不妥协、敏感、身体里住着登山魔鬼般只想着山,不能停止攀登,渐渐没有人愿意做他的搭档……

曾经在社团闲聊时斩钉截铁的回答:如果登山时和自己绑在一起的伙伴失足坠落悬空的情况下,如果两人无法一起获救,自己一定会割断绳子。

结果如此的意外发生在和自己最亲的登山社后辈身上。岸的绳子断了,掉落到谷底。羽生登顶后下山到谷底收回后辈不成人形的尸体。

登山社流传着是羽生割断绳索的说辞。

“如果不是第一,就没有意义”

羽生也好,竞争对手长谷常雄也好,所有登山家,几乎出于本能的在这条登山魔咒的诱惑和驱策下,不停止的攀登,争夺所有前人未达之境,几度挣扎在生死之间。

多年后羽生终于能参加拥有赞助的日本代表团攀登珠峰,却在最后冲锋的关头,因为没有被指挥部派遣为第一组登顶小队而愤然中途离去,从此销声匿迹……

深町为了完成选题再度返回尼泊尔寻找相机及羽生,也更深的卷入围绕马洛里相机的各种纷争。最终走近羽生丈二,更多的了解其人,也了解到他酝酿多年的计划——冬季珠峰西南壁单人无氧登顶。

冬季珠峰西南壁是公认的不适合攀登的危险线路,单人无氧登顶,更是天方夜谭。

拒绝常人的生活,舍弃一切,甚至爱人,羽生隐姓埋名留在尼泊尔十年来日日夜夜磨砺自己的计划,研究天气环境,不停的做适应性训练……正是在训练中,他无意间发现了马洛里的尸体并获得相机。

深深为羽生所吸引,也希望寻找到人生答案的深町跟随羽生丈二进入珠峰,挑战自己的极限。结果受伤被羽生折返而救,次日两人分道扬镳,深町向下,羽生向上。

遭遇连日恶劣天气之后的晴天,深町最终自救成功,在山下他架起高倍相机对准珠峰。艰难的搜索到一个红色的小点,在珠峰黄带上方的西南壁!

羽生果然还是朝着最难的路线去了。

暴风雪的云层瞬息即至,红色的小点连同整座珠峰,在深町的呼喊中消失不见……

人为什么要登山?

为什么要无端让自己身处险境?

登上山顶既不是人类物种生存的必须,也不能带来实质的利益回报。

山难的新闻屡见不鲜,也每每在爆出登山者遇险被救的新闻后会有人指责没事找事,因一己任性浪费社会资源……

那么人为什么要登山?

“那里什么都没有呀”

爱斯基摩人对前往北极圈的探险家说。大实话一句。

历史上喜马拉雅山麓民族,乃至很多居住在世界各地高山的民族其实本身并没有攀登山巅的习俗,虽然他们经常翻越大山,具备更适宜登山的体格。

但是执着于登顶则不同,一旦攀登到高海拔,人就会因缺氧、寒冷产生幻听幻视、心脏衰竭、肺气肿等身体机能障碍。影响程度因人而异,但都异常痛苦。加上高海拔的烈风、酷寒、瞬息万变的恶劣天气。实在不适宜人类生存。

至高之处是神的领地,登山即是进入神的领域,这种侵入神域的行为,就等于是把自己献身给神的意志。

一定程度上,登山运动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全球化殖民扩张浪潮才兴起并壮大的运动。

现代登山运动直到1781年才在阿尔卑斯山区人为的被创造,逐步改良技术及装备形成运动体系。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英国——或者应该说是以欧洲为主,风靡全世界的时代趋势,是由当时欧美俄日等世界列强主导,试图填补地图上地球表面空白部分,画出陆地的世界。尤其是中亚地图上的空白区域探险。

《众神的山岭》如此诗意的写道:

在近代史上的某一个时期,毫无疑问的曾经有过一个梦……就是用人类的脚去踏遍地球上所有地方的这种所谓世界性的运动,各个国家、各式各样的人围绕着这个大地上最接近天空的地方徘徊着……

第二次英国珠峰探险队队长曾对珠穆朗玛峰山下的活佛这样解释为何要来爬山——在英国有一种拜山的宗教信仰,他们来礼拜世界最高峰的。这种解释很能说服活佛。

早前在英国探险家军事家荣赫鹏(Sir Francis Younghusband)的著作《大洲之心》(19世纪探险类读物中的最爱)中曾经看到他和同伴在中国东北直到中亚的探险旅程中只要遇到高山便要去登顶一下——“英国人只要看到山就一定要爬到最高处”。

后来知道,也就是此人,积极推动了后来英国珠峰探险运动。他在另一部著作《圣母峰史诗》中详细记述了英国珠峰探险队在1922~1924年间的三次珠峰攀登运动。

关于为什么要登山,荣赫鹏这样解释:

人与山同样源于地球,两者间也就存有一些共通处。但无论山多么庞大,外观上多么令人自觉渺小,山的存在层面终究在人之下。人,外形较微小,实质上则较伟大;不让他落足在那较低存在物的最高点上,他心中那股驱动力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不会因为山的高大而畏缩。山容或高,但他会显示他的精神更高,直到将他征服于脚底,他才心满意足。

登山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精神克服肉体的局限,踏破一切禁域,是确认人在地球上的优越性的行为。这和工业革命后全球殖民扩张的时代精神相契合。

而《众神的山岭》的主人公而言,他们登山的目的和20世纪初的欧洲探险家并不完全一致。

羽生丈二是一个敏感的,从不忘却曾经的痛苦,也不允许自己忘记的男人。是一个除了登山一无所有的男人,攀登珠峰是他多年来唯一的目标。他生命的意义在山顶等待着他。

深町是个前登山者丧家犬般逃避着自己的人生,跟随羽生攀登珠峰,是为了记录羽生的登山足迹,更是为了解答自己的人生。

而深町第二次无氧单独攀登珠峰,是压抑不足心中登山的冲动,仿佛有一头登山的野兽住在心里,在呼唤着他去登山,逼迫着他,直到他无法若无其事的继续平日的生活。

在命运的驱策下,深町第二次来到珠峰东北侧,重走马洛里和厄文当年的登顶路线。他独自走向山顶的途中,一遍又一遍自问:为什么要登山,为什么没事找事,为什么要活着,登山的意义是什么……

在无数遍的自我怀疑、挣扎濒临崩溃的喃喃自语中,最终他踏上珠峰山巅。

荣赫鹏在《圣母峰史诗》中记述道:

那一刻,圣母峰谦卑地伏在他脚下,人相对于山的优越性就被确立了,渺小的人类,却能表现得比高山还伟大!

但梦枕貘笔下此刻的深町呢——

是什么东西爬到我的身体里,在我的背脊上,在我的血管里……一个粗大的东西穿透背脊,窜向脑门。

——为什么要登山?

——为什么要活着?

那种问题和答案都像垃圾一样消失,穿透我的身体和意识直达到苍天之上。

我站在了地球之上!

麦子看了一遍前不久刚刚去世的谷口治郎改编的漫画,又看了一遍原著小说,两次看到这段都忍不住在公共场合泪崩。(相比之下,漫画版中文翻译感觉比台版小说的更好)

目睹马洛里和厄文最后身影的是英国探险队成员N·E·欧岱尔,荣赫鹏在《圣母峰史诗》中特别着墨于他,事后业界分析,以欧岱尔当时的体力和状态,他其实是比厄文更适合登顶的人选。但考虑到厄文对氧气瓶机械更熟悉以及合作时间更长,马洛里最终选择厄文成行,并一去不返。

而因为欧岱尔的匆匆一瞥,马洛里和厄文的事迹才总不至于湮没。

这是偶然,是宿命,还是神的授意?

匆匆瞥见马洛里和厄文攻顶身影的欧岱尔,和在山脚下透过高倍相机镜头找到羽生丈二身影的深町,身影重叠在了一起。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结果历史选择我作为见证者。不知是幸或不幸,历史不是选择我作为圣母峰的登顶者,而是马洛里和厄文的最后目击者、见证者。而且在至今的生涯当中,不论我喜欢与否,一再诉说我看到的事物。"

欧岱尔在访谈中如是说道。

活在这个世上的人,全都和那两人一样,马洛里和厄文如今仍继续走着,想要抵达峰顶而走着……而死亡迟早会在途中造访每个人。人的一生不能轻易地被定价。一个人死的时候,究竟走在什么样的途中?我认为,那件事大概才是最重要的。“

我想这是《众神的山岭》给予我最大的感动和启迪。

人为什么要登山?

因为山在那里。

后记

最早开始接触到的是谷口治郎改编的漫画版《众神的山岭》,看了两本没找到资源就搁下了,直到最近找到免费中文资源才补完。谷口治郎最著名的作品是《孤独的美食家》,但那种丧丧的面瘫风格一直不是我的菜。《众神的山岭》却很不一样,专业的登山技术描写,细腻壮丽的山岭,绝妙的分镜和剧本设计,加上原著本身的强悍,使漫画版完完全全把小说还原并演绎的更加精彩饱满。感人至深,五星推荐。大概上一本能让我在通勤路上看到痛哭的还是《欢乐颂》作者的另一部巨著《大江东去》吧。

然后一鼓作气去搞来了小说版《众神的山岭》以及《圣母峰史诗》同时刷。一直以来对写奇幻文学的梦枕貘并不感冒,然而《众神》真的令人刮目相看也五体投地,梦枕貘为了这部小说多次深入喜马拉雅地区,也亲自前往珠峰基地营。从产生念头到写完,花了20多年时间,真正动笔,用了四年时间写完。用他自己的话说,《众神的山岭》是他”使出吃奶力气投出的直球。“:毫无力有未逮的部分,全部是呕心沥血之作。我大概再也不会写登山故事了。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已了无遗憾。“。

能在一生中写出这样一部小说,真心令人羡慕。

《众神的山岭》电影版去年上映,虽说有阿部宽、冈田准一超强的卡司加持并真的去珠峰拍了电影,两个大牌都被晒成阿三。但是电影口碑却很不理想。故事被剪辑的过于跳跃,虽然局部画面拍摄绝佳,但是整个线条以及故事的意境被打散了。对于羽生这样的人物的所作所为缺乏足够的铺垫和说服力,让人无法理解主人公攀登意义何在。非常遗憾。

《圣母峰史诗》和荣赫鹏

圣母峰史诗》(The Epic Of Mount Everest)可以视作《众神的山岭》最好的背景阅读书籍。(简体版名为《珠峰史诗》)作者是英国著名探险家荣赫鹏,他作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珠峰委员会首任主席撰写了此书,详尽的记录了英国史上最初的珠峰探险运动,也是关于马洛里传奇山难的权威注释。加之作者本人的探险资历和良好的文笔,使得书籍本身的阅读就相当引人入胜。甚至可以说,煽情……尤其是最后马洛里厄文的山难部分,经荣赫鹏执笔,定了相当高的基调。看完还是蛮感动的。(我差点又哭了……)

荣赫鹏


今次的阅读历程中还有一点不得不多提几句荣赫鹏。最早知道这位一言难尽的人物还是在大学时期,大学图书馆的角落偶然发现一本古老的原版书《大洲之心》,讲述作者在中国东北(满洲)到戈壁、新疆、中亚、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地区的探险旅程。这本书后来成为了我的最爱之一。直到毕业时还没看完,找寻多年之后的2014年我在美亚买到了电子书。断断续续的看到现在其实也有十多年了。阅读这本更多已经变成享受漫游的情怀,不急于看完。虽然因为书籍了解到荣赫鹏的生涯事迹……但是不妨碍我依然喜欢这本书。

最近麦子新收了一台美亚KT版KINDLE替换用了7年没有电的K3。所以最近重新把这本拾了起来。几本书同时刷是我的习惯……而此时,书中的荣赫鹏从满洲开始的探险旅程恰好从喀喇昆仑山区进入到喜马拉雅山麓地区。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旅途,在我漫不经心历时数年的阅读过程中突然之间同时交错在了同一地点(喜马拉雅地带)。

意识到这一点时,我还是觉得很神奇的。

感谢这样的一段阅读体验。

向那些已决意向上的灵魂致敬。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